当前位置: 首页 >> 老栏目 >> 正文
【教工风采】“我的心在三尺讲台”——记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刘洪斌
发布时间:[2014-03-06]   文章来源:[师德师风]   点击:[]

6年,那一本本已磨破边儿的笔记本,记录着他工作中的点滴;6年,学校里几乎所有教学奖项都与他的名字关联,见证着他一路走来;6年,他成长为一名年轻的“老教师”,并一举夺得“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他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同事心中的“拼命三郎”。他就是刘洪斌,我校机电院一位“75后”的年轻教师。

一位年轻“老教师”的辛勤6年

8月29日,“刘洪斌老师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的消息在学校传开了,短短几十分钟,刘洪斌的手机里,祝福短信如雪花般涌进来,其中有的来自领导、同事,还有毕业的、亦或没有毕业的学生。

“老大,你得一等奖是必须的,恭喜你哈!”,“刘老师,你是‘罪’有应得哦!”,“杠杠的刘老师、杠杠的奖、还有杠杠的我祝贺你得奖”。看着这些真挚而充满个性的话语,刘洪斌的心里感动不已。面对此次获奖,他自己则谦虚的总结为四个字,“幸运、意外”。

“参赛前夕,不管是校领导对每个细节的嘱托,工会、教务处完善的后勤保障,还是参加试听的同学们始终微笑着的鼓励,都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荣誉属于大家。”刘洪斌说。

“十年磨一剑。”对于一个刚刚毕业6年的青年博士来说,刘洪斌是幸运的,然而这种幸运却与他背后的执着与辛勤不无关系。

“无论周末,还是长假,刘老师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很晚。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找他,不管多晚都行,因为我们知道他一定在。”机电院10级的宋广超透露道,“尤其在备赛期间,为了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他几乎天天都是凌晨三四点才离开办公室。”

然而,刘洪斌“美国时间”式的作息却让明志楼的门卫感到“头痛”。可是渐渐地,他们已习惯了他的“骚扰”,看着略带倦意的他还会给以鼓励的微笑。

“工作虽苦,却很充实。”刘洪斌的回答简洁有力。然而深受学生喜爱、同事敬佩的他,对待自己的家人却有些“不近人情”。从2006年到2008年,由于每学期都接手一门新课,2年间为了备课刘洪斌竟然没有回东北老家一次;从小孩出生到现在2岁半,几乎没有带着小孩完整的玩上半天;甚至连母亲和小孩生病住院都没有耽误或调停过一次课!谈及这些时,刘洪斌有些哽咽,“但家人却一直默默地支持我、理解我,让我更加专心的投入工作!”

“天道酬勤”。6年来,他每年考核都为优秀,并囊括学校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奖项。“诚实做人,老实做事。”刘洪斌始终没有忘记读书时父亲从农村老家寄来的那张汇款单上,备注着的几个大字。直到现在,他还时常看着这张汇款单的扫描件,勉励自己。

“愿以虔善之态度,体味教书之乐”

在学生眼里,刘老师对于教学的态度,是近似乎有些“强迫症”的。

“有时候哪个知识点,他觉得没讲好,他就一定要找机会给你补上;遇到一个难点,他也会不厌其烦的讲,直到你完全弄懂。”土建院的曾威说,“课堂接收效果好,课后我们就不必花太多时间去整理消化。”

不仅如此,刘洪斌的“强迫症”还体现在作业修改上。“刘老师对作业的批改特别‘挑刺’,并且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他都‘记录在案’!每次课前总要督促部分不认真的同学‘整改’;即使考完试,他都要求我们把缺漏的作业补上,才会给平时成绩。”化学化工学院的周衡说。

“给学生授课,不仅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平,也考验道德水平。学生心里都有杆秤!”刘洪斌解释道,“个别老师觉得对学生严格,会导致学生给老师打‘低分’,其实不然。只要你不是说大话、做空事,即使再严格,学生都会以诚相待。”

对于刘洪斌的为人和他的讲课,同学都以“机智幽默”、“用情感交流”、“条理清晰”、“用心在讲”、“来于实践,用于实践”等词语进行概括。而这都源于他对教学的不断钻研。

他总是善于将枯燥的课程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而那些被热情“点燃”的同学,即使平时积极性不是很高的,都会主动找他交流,谈理想、讲现实、找差距。

有时为了把问题讲透彻,这位“75后”老师经常会多“赚”几分钟,有时甚至直接“享用”额外的第五节课讲习题,个别同学不理解,但看着刘洪斌诚恳中带些歉意的表情,便能体会他的良苦用心,亦能感受到如兄长般的温暖和责任。

用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梁政的话说,刘洪斌只要一站上讲台,就彻底“忘我”了。好几次他咽喉发炎,直接从医院奔往教室,学生们竟丝毫不能察觉,而只有当他离开讲台时才苦乐自知了。

2006年来,7门课程,670个当量/年,同时还肩负院长助理的工作,这不小的工作量不仅没有让刘洪斌不堪重负,反而让他感到快乐充实。“虔诚对待教学,友善对待学生,真诚付出、青春无悔。”这正是刘洪斌身体力行的一句话。

“这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有学生说,刘老师很严格,对待学习上的事情总是很有原则;有学生说,刘老师很亲和,学习以外的烦恼也都可以向他倾诉;有学生说,刘老师很正直,他不计较得失不在乎名利;还有学生说,刘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虽然常常加班到很晚,但刘老师每次上课都提前15分钟到,下课也要等全班同学走完,他才最后一个离开。”土建院的曾威说。

“讲课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态度。因为课堂不仅传递知识本身,还有敏锐的工程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刘洪斌看来,“缺乏探索精神与应用能力的教学是不完整的。”而他对知识的演绎力、课堂的掌控力,以及教学中独特的启发力,在私底下亦被同学们称为“刘氏”讲解法。

除了学习,刘洪斌对学生的生活也关怀备至。“刘老师也毕业于咱们学校,有时候觉得他更像一位‘师兄’,天热时会让我们主动调换一下座位,避免中暑,空闲时也会跟我们拉家常,有时候觉得他挺啰嗦,却又啰嗦得让人很温暖。”机电院的何欢谈道,他不喜欢讲大道理,而是喜欢和我们分享他成长中的小故事。

“因为他身形魁梧,肩膀比较宽阔,所以私底下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刘大胖老师’或刘哥,他也总是乐呵呵地接受。”机电院的杨文韬说,“而且每当路上遇见,他都会主动跟我们打招呼。”

老师心里装着学生,学生也感恩老师。“天热的时候,刘老师上课特别容易出汗,可他从来不会停下讲课的时间,看着他的汗吧嗒吧嗒的流,我们会默默地为他递上纸巾。”机电院宋广超说,“当老师嗓子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就会很乖地安安静静地听他讲。”

“作为一名教师,要对三尺讲台有敬畏之心,要把学生成长时时置于心间,要把教书育人当成崇高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刘洪斌这样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杨玉凤)


Copyright 西南石油大学工会E-mail:gh@swpu.edu.cn  联系电话:(028)83032230 主席信箱:7596847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