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地点:博学楼A508
时间:19:30—21:30
领读: 吴祖刚
记录:杨晓亮
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工资)第9—12页
本次读书会,吴老师主要还是带领大家对《手稿》(工资)部分进行了学习,共同探讨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三种社会状态下工人的处境与地位。第一种状态,即“在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时,工人遭受到的痛苦最大”。因为,资本家雇佣工人的根本原因是要剥削其劳动力,当社会处于衰落状态时,资本家为了取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更大限度地榨取更多的剩余劳动,这样的压迫对工人的处境无疑是雪上加霜。第二种状态,即“财富正在增加、增长的状态”。这种社会状态在理论上说,是对工人最有利的,然而在现实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发生新的竞争以及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在财富日益增长的社会状态中,资本家在财富积累的同时尽管会提高工人的工资,但是工资的提高是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且进一步导致资本的积累。资本家的扩大再生产使得工人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这些产品也越来越与工人相对立。与此同时,在分工更加精细化的过程中,工人的角色也越来越演变为“机器”,并且同机器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使得工人的处境越来越低下。第三种状态,即“财富达到顶点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仍然不变。在吴老师看来,财富完满的状态下,经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生产能力、工资水平趋于饱和,但是人口并没有减少,反而是过剩的,因此,容易导致更多的工人失业。
在解读过程中,吴老师认为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家理论的批判中,也体现着一种道德批判的特征。因为,国民经济学家在理论上认为工人可以用劳动购买一切,但是实际上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
参会老师:崔发展 张健丰 段俊霞 吴祖刚 张培高
参会学生:李丹丹 杨晓亮 刘 玉 蒋 青 张丽红 王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