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4月29日
地点:博学楼AB601
时间:19:30-21:30
领读:卢士敏
记录:卢士敏 李丹丹
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4-39页
此次读书会卢士敏老师为我们导读了笔记本I的第三个部分——地租。卢老师在导读过程中,首先介绍了一种研究方法,那就回到原典。因为这一部分,马克思大量引用萨伊和斯密的原著。所以卢老师建议大家在研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能够回到萨伊和斯密的原著。卢老师介绍了他在备课过程中参考的文献。分别是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10月第1版,1997年2月第7次印刷。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杨敬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001年5月第2次印刷。【英】斯密(smith,A.)《国富论(精华本)》,陈建平编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1出版。
其次,卢老师在导读过程中,向大家介绍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流寓巴黎时于1844年5月至8月写成的。这部手稿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它的写成是新世界观萌芽前的最后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已经达到的某种结论,而是在于,各种必要的思想材料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某种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几个月以后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明,《手稿》离新世界观的创立,实在只有一步之遥了。
再次,介绍了主要内容,就这部著作本身而言,其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似乎很难概括其基本精神。但是,较为深入的研究表明,这部手稿具有严整的基本结构,而各部分内容则有机地服务于这个结构。一般来说,异化劳动学说似乎是《手稿》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然而,就异化劳动概念而言,立即就要涉及它的“从何处来”以及“向何处去”的问题,因而与之本质相关的领悟两个问题是:第一,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这就是说,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那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成为绝对必要的了。第二,异化的扬弃。这里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处在异化中的人能的归宿是什么?或者,这个否定的世界将如何达到它的自我否定?因此,《巴黎手稿》可以简单地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以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批判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对黑格尔一般辩证法的批判(这一点至少在实际上表明,有必要重新审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
最后,介绍了历史地位和局限。《巴黎手稿》是各种思想材料的巨大汇集与融合,而且是一种在理论逻辑上表现为必然性的汇集和融合。换句话说,这些思想材料已经在一个总体的统摄下受到了批判,并且在调整理论基地的同时开始对它们加以重新铸造。全部批判指向哲学世界观:一方面,问题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扩展到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前提,扩展到一般的辩证法原则,扩展到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估价取舍;另一方面,马克思同费尔巴哈的联结点和分歧点已经实质性地显现出来,批判费尔巴哈的基本理由已经酝酿成熟了。就这一著作的内容本身以及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和范畴而言,它是未定型的、过渡性的,然而就这一著作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言,它却是承前启后的和决定性的。它是新世界观理论准备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以上构成了导读的上半篇。
导读的下半篇,就是对文本本身的导读。就这一部分地租而言,《手稿》主要是马克思在阅读相关政治经济学著作时对原书的摘录、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思想和观点组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标题。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第二部分“异化劳动”,主要是马克思自己的研究心得。“第三部分”包括对第二部分的补充,以及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关于货币的论述。 第一个笔记本中所论述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是经济学议题吗?其实马克思把它们看作是当时的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层不同的收入形式,由此映现出他们悬殊的社会境遇,并以此来透视当时森严的等级结构、相互关系及其未来命运,这分明是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地租这一部分,首先回答了,土地靠什么来取得?马克思认为所有的土地必须靠掠夺。见P35——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回答的是,土地如何取得?马克思认为是来源于掠夺。就是使原来有土地的人,土地比较少的人,放弃自己的所有权和占有权,把它排挤出没有土地的行列,成为一个没有生产资料的人。这样的情况下兼并了土地(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资本家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的土地,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也就是羊吃人的运动。)。在这一论断中表达了土地所有者的贪婪。土地所有者也像所有其它人一样,喜欢在他们未曾播种的地方得到收获,甚至对土地的自然成果也收取地租。而且,他有时甚至对那根本不能用人力来改良的东西也要求地租。比如叉明草,这样一种长在海边大石头上的海藻,只生长在涨潮能达到的岩石上:这些岩石每 日两次被海潮淹没,因此这些岩石上的产物决不能通过人的劳动而增多。然而,生长这种植物的地段的所有者也要求地租。
地租由两个因素决定,第一是地租的数量取决于土地的肥力。可以把地租看成土地所有者租给租地农场主使用的那些自然力的产物。这种产物的多少,取决于那些自然力的大小,换句话说,取决于土地的自然肥力或人工肥力的大小。第二个个决定地租数量的因素是土地的位置。地租不仅随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不问其产品如何;而且随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不问其肥沃程度如何。城市周围的土地与僻远地区的土地相比,尽管肥沃程度相等.却能提供较大的地租。耕种后者比耕种前者虽然不费更多的劳动,但将僻远地方的产品送人市场则要费更多的劳动。
地租在现实的关系中是如何形成的呢?地租是通过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斗争确定的。地租,作为使用土地所支付的价格,自然是承税人在土地的实际情况下所能支付的最高价格。在确定租约条件时,地主力图使土地生产物留给承租人的份额,仅足以维持其用来提供种子、支付劳动、购买和维持牲畜及其他农具的资本,连同本地区农业资本的普通利润。显然是承租人所能满意而不受损失的最小份额,地主无意留给他更多的东西。超过这个份额的那部分产物,或那部分产物的价格.地主自然力图保持给自己,作为地租,达显然是承税人在土地的实际储况下所能支付的最高份额。
并非从一切商品上都能取得地租。例如,在许多地区,对石头就不支付地租。对土地产物的有些部分的需求,总是使它能卖得较高的价格,超过将它送往市场的原价;另外的部分则或者可能或者不可能卖得这种较高的价钱。前者总是能为地主提供地租。后者则有时可能,有时不可能提供地租;依不同的情况而定。斯密将地租分成三种情况。第一,总能提供一些地租的那部分土地产品;第二,有时能提供有时不能提供地租的那部分土地产品;第三,这两种不同的天然产物在相互比较和同制造品比较时,在不同的改良时期自然产生的相对价值的变化。
地租高低是商品价格高低的结果。地租是以与工资、资本利润不同的方式加入商品价格的构成。工资和利润的高低是商品价格高低的原因,而地租的高低是这一价格的结果。工资和利润的高低,是价格高低的原因;地租的高低,则是价格高低的结果。正是由于格特定商品送往市场所必须支付的工资和利润有高有低,所以它的价格有高有低。但正是由于价格有高有低,比足以支付这些工资和利润的数目高出许多、低出许多或不高不低,才使支付的地租或高或低,或根本没有。
食物是始终提供地租的产品之一。(食物总能购得它所能维持的劳动数量)几乎所有土地生产的食物都比维持劳动和支付利润的多(种子与果实。麦粒与麦穗),因而能提供地租。除了食物以外,衣服和住宅是人类的两大需要。(衣服和住宅原料最初非常丰富.后来能提供地租)。这属于“有时能提供有时不能提供地租的那部分土地产品”。
参会人员:
卢士敏 | 崔发展 | 张培高 | 张健丰 | 同斯琼 |
周颖 | 李丹丹 | 彭艺格 | 陈海兵 | 王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