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学院快讯

    张小飞:主动适应新常态 实现学院新跨越

    发布日期:2015-05-20 作者:张小飞    编辑:张帅    审核:    点击:[]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乘学校改革的春风,在思政课教学与改革、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夯实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也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诸如:适应新常态发展的能力不足,职称结构性矛盾凸显,科研能力不均衡,中青年教师面临发展瓶颈,人才优势未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动力不足,同比竞争优势不够,学科建设难度加大,研究生培养水平有待提高。
    2015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党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为加快发展的学科。这些文件精神为我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对此,我院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主动适应新常态,力争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新跨越。
    一、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始终是我院的中心工作。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的讲话精神,以“16号文件“59号文件等相关文件精神为依据,贯彻学校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着重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探索“课内学时+课外学时+社会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把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影视观后感、热点难点研讨交流、社会考察等结合起来,不断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是认真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的办法和措施,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把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课堂讲授的技巧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讲授方法,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三是加强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充分挖掘传统教学方式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的应用,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环节,逐步探索、健全思政课在德育计划、智育计划、体育计划、美育计划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进一步加强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精品资源课在课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标准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此基础上,下大力气升级改造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心概论》校级精品课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1-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五是加强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团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力争再创建1个校级及以上教学团队。
    二、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
    中办发〔201459号指出,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在新一轮改革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加快发展的学科,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的基本思路是:
    一是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我校学科特色。在现有四个学科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方向,将我校的人才培养特色融入学科建设之中,形成学科建设上的“拳头产品”。
    二是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改善学科队伍结构。一方面是现有队伍挖潜,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学科队伍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力争产生多名在学界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是加强高水平人才,主要是高水平教授的引进,改善目前学科队伍职称结构。
    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在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来我院攻读学位;其次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与环节上下功夫,以学校本轮研究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再次是在研究生能力与素质提高上下功夫,不断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强化研究生的能力提升,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四是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学科对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支撑作用。要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五是利用学科优势,实现学科服务地方功能。要把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是我院发展的两大引擎,决定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质量,二者缺一不可。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目标任务要求,在高级别项目和高水平论文发表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随着改革的推进,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暴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挑战,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升科研能力。
    一是强化教师科研意识。要在教师中形成人人关注科研,人人参与科研的氛围,使科研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使科研不再是与教学对立的事情,通过科研意识的提升实现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是围绕学科建设做科研。对学科建设和教学而言,如果不重视科研同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相关度,这种科研发展模式只是一种外延式发展而不能称为内涵式发展。在学院,科研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是在学科建设与教学需要前提下的科研,因此,今后将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要求开展科研工作,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三是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研究”、“川籍革命家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研究方向,形成研究团队,注重资源整合,形成集体优势。
    四是支持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学院将更加突出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在高级别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尤其是在学界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我院教师的影响力。
    五是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支持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工作,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四、加强师资建设,形成团队优势
    为适应学校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我们将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使人才队伍建设有实质性成效。
    一是在学校既有政策的前提下,在学院为引进人才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环境。在坚持现有人才引进奖励办法的基础上,帮助引进人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科发展方向,让引进人才尽快融入相关团队之中。
    二是大力支持现有教师的提升发展,完善现有教师知识结构与职称结构。支持教师到省内外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和做访问学者,积极支持教师参加教育部与省教育厅的各项人才培养计划。
    三是借助外力,提高队伍建设的质量。继续加大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的力度,加强与校外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的联系,借助外力实现队伍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是加强学院文化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要以“弘毅沙龙”为龙头,在学院继续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学术观念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党总支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学院营造良好的院文化,提升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15年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对于实现“十二五”的完美收官与“十三五”的顺利开启至关重要。基于此,我院将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为指导,结合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战略,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需要,逐步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学校实施的德育计划、智育计划、体育计划、美育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全院同心,上下合力,内涵发展,力争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