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明风采>>石大师范>>正文

李长俊:33年,扎根教学科研第一线

2021年03月30日  点击:[]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一条条油气管道犹如钢铁巨龙蜿蜒延伸,将宝贵的油气资源输送到千家万户。如何保障油气在管道中输送的安全高效,是油气输送的重大课题。

有这样一个人,三十三年来,始终与油气管道“打交道”,扎根教学科研工作一线,致力于解决油气管道运行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打造了油气管网的“西南名片”,为我国油气储运工程的高等教育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我国著名油气储运专家,西南石油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油气储运工程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长俊教授。

“时间过得太快了,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采访中李长俊多次感慨时光飞逝。时光带走了李长俊青春的容颜,留下了他对教学科研执着的热爱和不变的初心。

李长俊教授

硬实力,打造油气管网“西南名片”

1987年,李长俊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20世纪90年代,也是我国油气储运工程飞速发展的时期。李长俊敏锐地捕捉到,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油气资源战略的实施,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将大有可为。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李长俊推开了油气储运工程问题中管网仿真模拟技术的大门。

李长俊介绍说,油气管网仿真就是形成“活的”数字化管道,真实全面的描述管道运行状态,实现管道运行状态的在线分析和预测,跟踪顺序输送油品批次、进行事故应急响应和演练等。

而此时,管网仿真相关的软件正被美国、欧洲等国家所垄断,作为新人的李长俊要实现技术突围谈何容易?

初生牛犊不怕虎,困难没有吓到李长俊,反而让他充满了干劲。“那个年头没有太多杂念,只想着认准了就去做,不管有多累。”

那时候学校油气储运研究所条件艰苦,全所只有一台电脑。白天抢不到电脑,李长俊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查阅资料、学习编程,不断探索管网仿真模拟技术。熬夜通宵成了他的家常便饭,饿了就啃几口自己带的面包,困了就在办公室睡一会。追求知识和新技术的渴望让李长俊忘记了环境的艰苦。

经过不断地试错,1998年,油气管道多相流仿真软件1.0版终于被研发出来,在探索管网仿真技术的漫漫征途中,李长俊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李长俊和研究团队结合油田实际情况,不断拓展软件内核,升级算法,优化界面,软件在国内20多个主力油气田和设计院等单位得到成功应用。这为仿真软件打破国外垄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全面迎来了天然气管网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等大型天然气管网逐渐形成,并连接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型管网系统,管网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面临新的挑战。

在管网仿真技术的基础上,李长俊结合国家大型天然气管网系统运行管理的迫切需求,研究形成了由复杂油气管网仿真技术、大型油气管网优化运行技术、天然气储运系统安全评价与风险控制技术共同构成的油气管网系统高效运行与安全保障系列技术,为我国油气管网系统的安全、高效设计、运行的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长俊教授入选“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

除了油气管网系统,油气矿场集输也是李长俊带领团队攻坚的“主战场”。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不断向高温高压凝析气、高含CO2、H2S酸性天然气等复杂天然气领域进军。复杂天然气的多相流动、高腐蚀性、高毒性问题是油气集输面临的全新挑战。李长俊带领团队从天然气热物性基础理论出发,发挥团队在仿真优化技术方面的优势,攻克形成了高温高压复杂天然气安全、高效集输关键技术,获批了CNPC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复杂天然气集输研究室,进一步巩固了我校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在复杂天然气集输方面的优势地位。在我国最高压力凝析气田、四川盆地几乎所有的高含硫气田、我国首条工业化CO2管道的设计和运行中,都能看到李长俊科研团队的身影。

在一次又一次的救急抢险克难中,一系列的硬核技术保障了我国油气管道输送战略通道的安全、高效运行,为企业累计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60亿元,成功打造了油气管网技术的“西南名片”。

不服输,带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现“突围”

今天,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已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也成为我国仅有的三个拥有油气储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之一。而在2004年以前,学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连省级重点学科也不是。

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一群“储运人”砥砺奋进的足迹。专业的“逆袭”要从2004年李长俊担任油气储运工程研究所所长说起。

“长期以来,学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招生就业都不错,但在圈子里的话语权一直不够,这和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发展有很大关系。”如何提升该专业在省内和国内的影响力,是李长俊成为所长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2004年,终于迎来了转机:学校有批专业要申报四川省重点学科,李长俊下定决心要抓住这个机会。

为了完成申报材料,李长俊带领研究所老师去到兄弟高校调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领域、教学特色等,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对储运专业毕业生满意程度,及时吸取企业意见。在此基础上,李长俊带领这批“储运人”认真梳理专业发展脉络,深挖专业内涵,提炼研究方向,专业发展的系统性逐渐明晰。

然而,临近答辩前,李长俊被告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不在此次学校上报的答辩名单之内,这无疑是当头一棒。但李长俊没有轻易放弃,通过多次积极争取,李长俊要到了答辩的“入场券”。

李长俊出版的部分专著

答辩顺利通过,“蝴蝶效应”由此开始。四年后,在学校的支持下,李长俊又带领大家与其他兄弟高校同台竞技,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重点学科。省上和国家的经费投入多起来了,特别是获得了超过1000万元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资金,支撑了油气多相流体分析实验室的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建起来后,教师的科研能力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逐步增强。

“每一级重点学科的申报都为学科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教师和学生的内生动力也被激活。”李长俊把这称为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学科建设和评估助推着老师们产生更多成果,成果的产生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为了鼓励带动其他老师多做科研,多申报课题,他总是走在前面。李长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1项,各类横向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其他省部级奖励12项;出版教材、专著8部,发表论文280余篇。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国内乃至国际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爱学生,言传身教潜心育人

四川省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第十二届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在李长俊33年的职业生涯中,有太多的光环和荣誉,但他最重视的还是教书育人,人才培养在他心中始终是头等大事。

多年来,李长俊始终保持谦逊严谨、兢兢业业的作风,坚守在教学和科研一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凭借对教书育人的无限热爱和对学术科研的执着追求,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石大学子。

疫情期间,学校线上教学时,李长俊还在海南,住处没有网络。为了不耽误上课,李长俊用手机开热点,通过视频让青年教师贾文龙一步一步帮助他调试直播设备,反复测试。返蓉前,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

李长俊(后排左四)与学生们在一起

长期以来,李长俊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主讲各类课程9门。紧跟国家天然气开发的重大战略需求,李长俊带头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主编的国家面向21世纪、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专著被全国其他院校和石油单位广泛采用。

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每次上课前,都会结合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把早已烂熟于心的PPT改了又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比仅仅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李长俊喜欢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会故意留一些难题让学生们去查询资料,主动思考。

对研究生,他会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学生特长的学习和科研任务,并通过每周专题汇报的形式,及时指导学生;研究生的论文他会每一个都认真看完,并标注清楚问题;青年教师申报基金项目,他会一起陪着熬夜加班修改到凌晨;青年教师过“教学关”,他会让先当“评审”,指出问题。

李长俊教授在上课

一直以来,李长俊都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关注青年教师独立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快速成长。在他的细心指导下,团队青年教师贾文龙和吴瑕均在入职的第二年首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即获得成功。“申报前,李老师帮助修改了很多次,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会圈出来。”

在李长俊的带领下,团队建设突出,除本人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外,还带领团队成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我快要退休了,希望团队的年轻人能继续发奋努力,把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的特色和优势一代代传承下去。”谈到未来,李长俊语重心长地说。(李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条:何云:那个在大凉山彝乡奔波的身​影 下一条:刘红勇:刻在心上的契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