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深入彝族地区调研
■本报通讯员 曹正 记者 温才妃
眼下正值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算上今年,西南石油大学2016级测绘专业学生勒苦伍牛惹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凉山过节了,这是因为他在做一件“比回家过节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件事就是专门针对彝族人群开发设计一款手机App,勒苦伍牛惹把这款App取名为“涯悠”,“涯悠”在彝语中是土豆的意思。
“我是吃土豆长大,土豆是我们彝族的主要食物,所以我想把‘涯悠’做成我们彝族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勒苦伍牛惹解释说。
说起为什么做这款App,勒苦伍牛惹告诉记者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西昌的高中。妈妈平时想要给我打电话,只能去村委会找人帮忙。智能手机对她而言,就像一块砖头,因为她不识汉字,不懂汉语。”
那个时候,勒苦伍牛惹就想手机里要是有彝汉互译的软件就好了,可找遍了整个应用商店,他都没有发现具有彝汉互译功能的App。“与外界沟通不畅成了彝族同胞走出大凉山的拦路虎,也是我们彝族同胞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勒苦伍牛惹对此深有体会。
到西南石油大学读大学之后,昭觉老家的一些亲戚来成都看病、办事,总是要把勒苦伍牛惹喊上做翻译。这种情况多了之后,勒苦伍牛惹决定自己设计一款具有彝汉互译功能的手机App,这样就能极大地方便彝族同胞走出大凉山。
说干就干。2017年初,在勒苦伍牛惹召集下,一个由彝、汉族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正式成立。经过近两年的运营,团队吸引了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加入,成员有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
团队最大的特色就是民族优势。据了解,团队内主创成员80%是彝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有着切身的体会。
来自云南楚雄彝族的学生李世财是兰州大学历史文华学院的大学生,通过朋友的推荐,成了“涯悠”的首批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李世财发现有不少错误,并主动联系勒苦伍牛惹。一来二去,李世财也被吸纳为团队成员,负责彝语语音助手语言库的搭建。
经过团队一年的努力,“涯悠”1.0版正式推出。就在大家欢呼雀跃的时候,由于功能单一、语言库数据较少等原因,App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受到市场的好评,这给了团队当头一棒。
勒苦伍牛惹充分认识到,只有让“涯悠”升级,才会有市场。为此,他们抓紧对彝语语音助手进行技术升级,实现彝汉互译功能。
“升级后的‘涯悠’,让我和我母亲的联系从单向变成双向,她不用再苦等我每周的定时电话,而是在每一个想我的时刻,利用彝语语音助手实现实时通话。”勒苦伍牛惹说,这个功能可以为彝族同胞解决因语言不通而带来的不便。当他们乘车的时候,不用担心看不懂汉字而上错车,当扶贫干部进村的时候,不用担心听不懂彝语而挠头皱眉。
同时,团队做了大胆的决定:把“涯悠”功能丰富化,提供彝族音乐在线服务,以此增强用户黏性。“能歌善舞是彝族文化的基本特点,彝族音乐一直是彝族人民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我们离不开音乐。”
“我们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专家顾问团,他们中有在彝语翻译领域兢兢业业十几年的语言顾问专家,也有在彝族音乐道路上一直努力奔跑的彝族音乐人,比如发布多张专辑的彝人传奇组合等。”团队成员吉克依果介绍说。
事实证明,这一改变带来了很好的效果。测试版2.0上线一个月的注册用户量便达到两万,现在已有7万名活跃用户。团队还与600多位彝族歌手、音乐人和传统艺术家签约合作,由他们主动提供内容,建起全网最集中齐全的彝族音乐曲库。
在学校双创中心的帮助和支持下,今年4月29日,由勒苦伍牛惹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正式成立,并入驻新都区创业园区。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款软件、关注彝族文化,勒苦伍牛惹带领团队,利用暑假时间为即将到来的四川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做准备。“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涯悠’打造成我们彝人的火塘,为彝族文化走向世界,也为我们彝族同胞脱贫致富助力。”勒苦伍牛惹说。
报道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7/348270.shtm?id=34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