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晚上,由化工院主办的“西油证道”系列科学论坛在明德楼A318-2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北京大学博士后周太老师作为主讲人,杜光焰老师作为特邀嘉宾。
周太刚,主要研究方向为过渡金属催化方法学,包括不对称催化、碳-氢键活化,以及碳-氢键活化在天然气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现已在国际化学领域权威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学会杂志)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现为我校化工院研究员。
周老师以1959年出现的“反应停”事件、帕金森病的治疗以及L—薄荷醇型香料为例,引出了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反应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指出了在催化剂的设计、催化剂的重生以及氢化条件方面存在的困难。
周老师介绍了他在瑞典Uppsala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含氮杂环的不对称氢化研究”课题,讲述了当实验出现了和自己预期不一样的结果时,他基于结果进行分析、建立模型,成功地解决自己在课题中遇到的问题的经历。周老师说:“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你不去试,你永远不知道结果。即使错了,也没关系,科研就是要不断的去改错”。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后期间,周老师主要研究了交叉偶联反应,他以“银催化的惰性C-H键的直接胺化反应”为题展开了详细讲解,介绍了C-H键的活化、甲烷及低链烷烃的转化等方面的研究。他提到:“在化学研究的过程中,有时两年的实验工作写成论文只有区区两页,但在制药、电子工业中的实际应用却特别广泛,这也是基础研究的意义所在。”最后周老师简单介绍了所在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交流环节,周老师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人生的成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来自内心的动力;想要一步一步的往上走,那就要更辛苦,更努力。
杜老师在讲座最后建议大家:“读研这三年期间,第一年应该多做一些基础实验,练就基本技能;第二年深入到课题,才会产生好的idea,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化工院研会 陈彦榜 刘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