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我院教师参加第七届认知翻译学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9日      作者:所有参会者      编辑:唐敏      审核:李虎      点击:[]

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第七届认知翻译学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澳门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做主旨报告,30多名学者做小组发言。我院罗琴琴、杨丽新、张韬、魏梦莹共四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共9场主旨报告,9位专家分别从不同视角分享了认知翻译学领域的前言研究动态。其中,文旭教授以《情感认知、文化动因与翻译策略》为题作了专题报告。他认为,情感认知的文化动因深刻影响了情感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表层差异,还需深入挖掘文化层面的情感认知差异。通过语境调整、功能对等和文化解释等翻译策略,译者可以有效地在跨文化翻译中传递情感,从而实现更为准确的语言转换。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认知与翻译策略,尤其是多语言、多文化情感表达的差异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实际应用。

傅敬民教授则聚焦译者能力这一话题,作了题为《我国新时期译者能力探索》的专题报告。他认为,能力是个复杂的概念。在一般的翻译认知中,人们常常混淆了语言能力、翻译能力、译者能力及职业译者能力之间的区别,既不利于译者能力的培养,也损害了译者身份与形象的建构。译者能力往往是由社会界定的。不同时代对于译者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尽管国际上对于译者能力有一些基本的界定,但我国新时期的译者能力,既有别于历史传统要求,又与其他国家的要求有所不同。它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而提出的,因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译者能力,不仅要关注语言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到主题能力、语境能力、转换能力、评价能力、科研能力、技术能力、问题能力。

此外,同济大学吴贇教授的“中国科技对外翻译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肖开容教授的“文化认知视角的翻译研究”、王建华教授的“视听翻译认知研究”等报告,均让与会者受益匪浅。这些精彩的报告不仅拓宽了大家的研究视野,还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本次研讨会还设有三个分论坛,分别为文学与文化翻译认知研究、翻译技术与翻译认知实证研究、翻译传播与翻译教学认知研究。杨丽新在第二分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俄语翻译后的认知研究”为题进行了会议论文分享,罗琴琴在第三分论坛作了题为“生成式AI赋能的DDL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发言。

会后,杨丽新表示:“AI技术赋能为传统诗歌在现代技术下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商业文本翻译探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能力建设、耳语同传认知过程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翻译认知的实证探索。这些论题让我意识到俄语翻译在新背景下需要更多认知层面的思考,对未来教学与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他参会教师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认为本次研讨会不仅促进了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上一条:我院青年教师在语言学一区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下一条:我院教师参加“语言学习与素养培养融合的外语教育暨2024年任务型语言教学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