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离退休工作处>>老有所为>>银龄风采>>正文

一位八旬老教授的勤与情

发布时间:2017-05-16    撰稿:杨玉凤 向发全    编辑:admin    审核: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报


  核心提示:在西南石油大学,提到这位年逾八旬的老教授,几乎所有人都会对他翘起大拇指。这当然不仅因为他是学校的老领导和石油领域的老专家,还因为他在退休后壮心不已:公开出版11本专著和教材,《天然气工程》一书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坚持每年为学生开办多场讲座,并创立以家族为核心的爱心团队。该团队通过设立“师爱奖学金”,10余年间累计资助学生500余人,资助学生团队40余个,资助金额总计100余万元。

  最勤勉的耕耘:著书立学进无止境
  清晨起床,先在校园里散个步,再回到自己陈旧的书桌前,埋头查阅资料……西南石油大学李士伦教授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这位已经82岁高龄的老爷子,正在着手编撰他退休后的第12本书。
  作为原西南石油学院的副院长,李士伦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气田、凝析气田开发专家,国家享受特殊政府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还是石油工业突出贡献教育专家,四川省首批技术、学术带头人,培育博士、硕士研究生逾百人的学术团队……
  在学校工作的30余年,李士伦围绕“凝析气田开发技术”、“油气体系相态的研究”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同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60余项,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这些研究的开拓者,不少成果在国内国际都处于领先水平。在那期间,李士伦几乎每天都会工作十余个小时。
  从事石油天然气教育与研究半个世纪,他已为石油与教育事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1995年,李士伦从副院长岗位退下来,却总觉得自己还有能量做更多的事。壮心不已的老爷子,给自己立下了三个愿望:出版10本专著和教材、推动注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但有进兮,不有止。”尽管年事已高,李士伦还是夜以继日的潜心耕耘着。目前,他已公开出版了11本专著和教材,其中,《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天然气工程》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天然气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并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获第十届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气田与凝析气田开发》获首届中华图书提名奖(国家图书出版二等奖)……部分专著更成为油田技术人员的必备书目。
  因为这份孜孜不倦,李士伦先后荣获“全国老教授科教工作优秀奖”、“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最真情的付出:古稀之年设“师爱奖学金”
  李士伦的妻子也是西南石油大学退休教授。如今,他们已经走过了金婚。妻子不仅是他生活上的好伴侣,更是他精神上的同道者。2004年,当他把自己想要设立奖学金资助困难学生的想法告诉妻子后,妻子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他们从不多的家庭积蓄中拿出5万元,作为“爱心种子”。
  弟子徐崇亮响应老师的倡议,也捐出5万元,就这样“师爱奖学金”成立了。西南石油大学财务处为他们专门设立账户,指定用于奖励优秀贫困学生。当年,就向20名贫困生发放了首期“师爱奖学金”,每人获得2000元资助。
  然而,仅凭一个两袖清风的退休老人,“师爱奖学金”又能维持多久呢?为了让这份爱心持续下去,李士伦陆续向家族成员和学生发出倡议。在筹集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校友纷纷加入其中,其中核心成员便是李士伦的两个子女、以及李士伦的表弟,他们都成为了奖学金的固定捐助者之一。
  经过爱心团队的共同努力,“师爱奖学金”10余年间累计资助学生500余人,资助学生团队40个,资助金额总计100余万元。每年12月,学校都要举行“师爱奖学金”颁奖大会。
  在西南石油大学,李士伦设立的师爱奖学金仿若一团“爱”的火苗,播撒了满天爱心。在学校,不少同学都为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好人有好心,忙碌而认真,默默付出,却不言回报。”

  最质朴的信念:生命不息传道不止
   “八十多岁又怎样,只要我还有精气神,我就可以做更多事。”这是不服输的老爷子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坚守的信念。
  近十来年,李士伦经常为本科生作石油天然气形势教育;给硕士、博士开设“探索科学前沿”讲座;常常应邀去油田讲学,参加技术研讨会;每年还会给新进教师讲学校的优良传统;同时,他还担任校专家评估组、研究生教学督导委员会等工作……
  这位本该颐养天年的老教授,不知疲倦地付出着。作为注气驱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善于分享,乐于传道,毫无保留地把学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而这份无悔的付出,则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
  出生于战争年代的他,看过那许多疾苦。中学期间,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上海地下学联;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以优异成绩选入留苏预备班学习,1955年就读于莫斯科古勃金石油学院,1960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被学校授予“气田和凝析气田开发开采”专业工程师,几十年过去了,他的照片仍被挂在学校的表彰墙上。
  留苏期间,他和同学受到赴苏访问的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聆听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著名讲话。1957年11月17日下午,李士伦坐在第六排,飞快地记录着。
  “那个年代,30多个农民劳作一年才能供得起一个留学生,祖国和人民的培育之恩不敢忘。”尽管学成归国被分配到偏远地方搞石油与天然气研究,李士伦还是欣然前往,并用自己的一份勤与情,化作生命的光和热,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和祖国。(杨玉凤 向发全)
 

  原载:《西南石油大学报》2017年4月16日(总第617期)第2版
 

上一条:校报选登付清弟书法作品 下一条:【石大记忆】把一生都交给“西南”——访全国优秀教师张本奎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