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好书】《梁启超家书》
发布时间:[2015-09-02] 文章来源:[] 点击:[]
推荐者:图书馆 樊映影
推荐理由:
初识梁任公启超先生是在初中:昏暗的黑白老照片里,先生梳着清式小辫,额头宽阔,目光沉稳而坚毅,照片旁边,是一段关于维新变法的悲情介绍。虽少不更事,但对先生的敬仰却一直深深铭刻在心底。
与任公的再次相遇是在《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这篇散文里。先生说:“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做学问的趣味要从抛却功利心、养成习惯、置身其中以及学而有友四个方面体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任公的这篇文章正是告诉世人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梁启超先生不仅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名垂后世,也以一个成功的父亲让很多人艳羡不已。能够文章、事功、家庭兼顾的实在不多,梁启超是个中翘楚。先生育有子女九人,个个成才,满门俊秀。梁思成是建筑专家,写出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梁思永是考古专家;梁思礼是导弹、火箭专家,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人。九个子女中竟有三个院士!因此,初读《梁启超家书》原是本着寻求如何教育子女的初衷,这几百封家书也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作为教育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真实的梁启超,他质朴的语言、淡然的人生态度能打动阅读这些家书的每一个人。
挑灯夜读,从一封封家书里能感受到他和全天下所有普通父亲一样对家庭的那份牵挂: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也会为子女学费担忧、期待家人团聚、轻描淡写自己的病情以免亲人担心、教子女懂得感恩,养成好的心态。他抛却功利做学问,教育子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面对拮据的经济状况泰然自若——“我是挨得苦的人,你们都深知道全国人都在黑暗和艰难的境遇中,我当然也该如此,只有应该比别人加倍,因为我们平常比别人舒服加倍。所以这些事我满不在意,总是老守着我那‘得做且做’主义,不惟没有烦恼,而且有时兴会淋漓。”他教育子女人生不求刻意,只为求学,淡泊名利,追求符合规则的爱好即可,有时候这样反倒“无心插柳柳成荫”,让自己收获最纯粹的、最有趣的成果。
掩卷沉思,家书中除了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家庭温情以外,也能感受到任公作为教育大师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虽然当时的中国战事连连、政府无能、自己三天两头要搬家,梁启超对子女的书信却从未流露出“这个国家没希望了”,“你们还是留在国外不要回来”之类的话,自始至终都在考虑孩子们学成回来该如何学以致用,为国家做点事情。对待国家的希望——学生,他1922年在苏州的一篇演讲中说,为什么进学校?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智识才能固然是要的,然而道德信仰却断不可少。
在这些书信平实的语言里我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梁启超,有喜有乐、有哀有怒,会因为恩师的提携终身不忘,也会因为自己好友徐志摩与陆小曼违背道德的婚姻爱情观而在婚礼上直指斥责,会为家庭为子女而奔波,会为国家大事所牵动,但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信仰。一封封家书记录了一个本着纯净内心体味乱世,期待家和国盛的大师平凡的生活点滴。
习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中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也是中国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如何和家、育人、报国,《梁启超家书》带给我们思考,也可供我们借鉴。一代大师梁启超,一个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我对他的了解没有来自他的学问、他的事迹,反而是从厚厚的一叠家书中还原出了一个大师的家庭,看到一群如他一般活泼可爱,接受高等教育有着良好修养的孩子,一位乐观开放循循善诱,却坚持原则,没有架子的爹爹,还隐约看到了他对中国人价值观、人生观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