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由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及西南石油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梦溪”地学专家论坛第237期——“东亚大陆形成与演化的古地磁重建:回顾与展望”会议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闫永刚主讲,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东亚大陆形成与演化的古地磁重建
闫永刚副教授的报告围绕东亚大陆的形成与演化,特别是古地磁学在重建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讨论。自二十世纪中叶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建立以来,对Pangea超大陆构造格局的重建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最基本的研究目标之一。东亚陆块群与Pangea超大陆主体(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的构造古地理关系,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
闫永刚副教授的报告特别强调了古地磁学在揭示东亚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详细总结和深入分析前人发表的和最新获得的古地磁数据,系统地刻画了晚古生代以来东亚大陆主要陆块的漂移运动过程。例如,印支地块是东亚大陆主要陆块之一,其主体位于东南亚地区。过去的研究认为,印支地块可能来源于古生代的冈瓦纳大陆,伴随着晚古生代以来的特提斯洋演化过程,印支地块逐渐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裂离,向北半球漂移并汇聚拼贴到东亚大陆上来。
东亚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
闫永刚副教授还指出,尽管近年来在东亚大陆的古地磁重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深入探索东亚大陆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多块体拼合的复杂大陆是如何拼合形成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古地磁学与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
此外,会议还介绍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王涛研究员团队在探索研究复杂大陆拼合过程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该团队联合国际知名专家,以岩浆岩建库(数据库)编图为手段,系统研究揭示了亚洲巨型花岗岩带的演变、复杂大陆多块体拼合过程及其构造体制影响范围。这一研究成果为理解东亚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东亚大陆形成与演化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也促进了学术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未来,随着古地磁学等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在东亚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