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素质教育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典型经验】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教育水平
2020-06-11 22:04  

1999年1月,内蒙古工业大学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三校被教育部批准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第一批32个建设基地之一,也是当时少数民族地区唯一建设的基地。2002年9月,教育部专家组对内蒙古三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验收,专家组对基地建设情况给予高度评价。2003年4月,内蒙古工业大学等三所高校被教育部正式授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经过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我校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文化素质教育18年回顾

(一)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自发阶段

早在1985年我校一些从事工程技术教学和研究的教授在反思改革开放后素质教育不足后认为,我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亟待普遍提高,提出了在学生中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学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认真准备,当年就在我校本科生中开设了《音乐欣赏》、《书法》两门选修课。1987年学校成立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小组,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增强了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

1995年,在杨叔子院士等人的倡导和原华中理工大学的推动下,教育部在全国部分高校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我校对兄弟学校的试点工作极为关注,并积极探索和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密切配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把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等。通过这些有益探索和实践,使此项工作由自发逐渐走上自觉的轨道。

(二)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基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校党委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基地建设工作,制定了《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五年规划(1999—2003)》,《文化素质教育“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并努力按照《规划》的要求,不断推进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基地建设之初,组织了一系列的学习、讨论,广泛利用学校各种宣传媒体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宣传,开展了一系列以弘扬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和文化活动,由此全面拉开了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序幕。按照《规划》要求,着重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构比较完整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比较薄弱的具体情况,努力挖掘我校的人文潜力,本着三校共建、优势互补的原则,利用内蒙古大学人文资源的优势,制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努力为我校的学生开设较多门类的人文艺术类必修和选修课。经过六年的努力,陆续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由最初不到30门课程,逐步增加到现在的哲学文化历史类、语言文学艺术类、民族特色类和综合类等四大类80余门课程,包括内蒙古大学优秀教师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建筑美学等6门课程。到目前为止,仅要求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学生,每年就有2500人之多。

二是建设高品味、高格调的校园文化。

营造浓郁、优良、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乃至全面素质的养成,对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基地成立后,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了重新审视。在文化建设中,注意既考虑到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也兼顾到各种文化活动的普及性,注意协调共建、资源共享。

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以提高大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目标,以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基本格局。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已举办二十七届,社团文化节、体育节已举办十九届,“七彩杯”文艺汇演、校园那达慕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每年校、院两级团学组织举办的舞蹈、歌曲、辩论、演讲、书法、绘画等校园文化活动近200项,“思想的声音”大讲堂每年举办素质教育系列讲座20余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毕福剑等到校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引起强烈反响;邀请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等多家专业文艺团体到校演出近30场。我校在全国全区各类文化艺术比赛中多次获奖,在近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两个节目获得一等奖,获得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梦之帆”合唱团作为全区唯一代表参加全国教育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歌咏大会。

重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校每年举办以“科技学术节”为主线的一系列科技文化活动,基地每年还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和建设学生社团,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2005年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出台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截止目前,有100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其中有285个项目经过评审批准立项,资助金额110余万元。

经过多年实践,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和完善“12345”工作思路,注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形成了体系完善、层层重视、组织严密、点多面广、内容充实、人人参与、落实有力、总结深入的基本特点,为青年学生实践成才搭建了广阔舞台。近十年,共组织校级直属营(队)55支,重点分队271支,小分队5830支,全校各专业20余万人次学生参加了实践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年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全国学联的表彰,连续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区优秀组织奖。

三是重视审美艺术教育,以艺术教育促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

美育教研室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注重把艺术教育工作与学校开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结合起来,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结合起来,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确立了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即我校的审美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目的是通过“艺术”向学生传递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从而提升其人生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所开设的艺术课程大都没有作为“技法”来传授,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生境界为目标。对于在普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进行艺术教育,这种定位非常重要。

文化素质教育教研室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教育特色:其一,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使其成为少数有特长学生的专业课,同时将艺术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如由艺术教师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经常举行校内外书画展等。其二,使艺术教育与理工科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挖掘理工诸学科的美育功能,大力发展兼职教师队伍,拓展美育的课程体系。其三,在教学中,教师注意突出内蒙古的民族艺术特色,这对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其四,重视艺术教育的专业研究和教学研究,公开发表了多篇论文。这种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环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四是重视以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

始终注重发挥业务课当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是推动教育观念转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上述重大问题,我校选择了三个学院作为试点,选择三项重点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其中包括理学院的“基础课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功能的研究与实践”,机械学院的“专业课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功能的研究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机械学院在机械工程专业中初步形成了倒STS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理学院按照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力学等三门基础课程的文化功能,并对这三门基础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两课”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探索推进“两课”改革及“两课”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不断挖掘“两课”中的文化功能,努力提高“两课”育人效果。

我们相信,这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对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根本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五是努力形成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符合理工院校特点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是做好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前提,努力形成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理工科高校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针对我校地处北疆、以工科为主,学生中蒙古族比例占到20%等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一是在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中,将反映少数民族特色的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之中,经常组织一些具有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突出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二是把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尤其是艺术教育课程与理工科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开设理工科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例如工业产品艺术造型、建筑美学、服装与服饰等。三是注意发挥自身的工科优势,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融合,比如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工程概论课,把大学语文确定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加以开设等。四是在继承和延续我校共青团近年来重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规律进一步进行了总结,提炼出基础制度保障、活动体系、大赛检验、成果转化为主要支撑的一体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机制和培养路径。2013年我校加强第二课堂专业化建设、深化各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第一课堂互动方面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学生参加各专业科技创新类赛事的获奖学科领域明显扩展,获奖质量提升、数量明显增多,参赛级别不断有提高,不仅参加全区、全国赛事,首次参加两项国际级顶级赛事均有优异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校在这一领域工作的新进展和全校合力育人的阶段性成果。

2013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总决赛中,我校作品在来自13个国家35所知名大学的22个决赛参赛队中,作为为数不多的几支独立参赛队之一最终获得第13名,并在“热水系统”和“能源平衡”两个单项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理学院3名研究生荣获一等奖。一名同学获得由邓小平文选稿酬设立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奖金2万,迄今为止我校共有三名同学获得首届、第三届、第八届全国科技创新奖——学生科技创新的最高奖励;我校“大学生机器人工程创新团队”入选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团队获得科技创新奖金4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校共获得国际级奖项5项,全国奖项68项,全区奖项51项,11篇学生论文发表,2项专利。

六是注重微校时代——寓大文化于微传播之中。

新媒体实际上是基于数字技术媒介支持下的大众传播新兴载体,打破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不平等关系,真正实现了多对多的平等传播,满足了使用人群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自我表达、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社交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诉求,其快速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正如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即新媒体这样一种媒介技术的改变,其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方式,还有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就目前来看,已经在广泛深入的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社交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随着以移动化、社交化为标志性特点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上述影响将呈现新的方式和更加深远的范围。

随着以移动化、社交化为标志性特点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紧跟时代与青年发展的脚步,加强在微校时代文化素质教育功能的影响范畴的延伸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我校本着贴近性与引领性相结合,本着创意理念源自学生、传播活动依靠学生、实际影响回归学生的工作思路,以“润物细无声”式的自然、生动、活泼、高频且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活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动力,循序渐进地实现我校在微校时代依托网络新媒体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战略转型。

从媒体建设格局上,在巩固传统媒体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新媒体建设,形成了多层面、全方面的媒体传播引导格局:传统媒体由一报《工大青年报》、一刊《团学信息》(半月刊)、一站“工大青年网”、一空间“内工青年人人网空间”组成,新媒体由电子期刊《脚印儿》、内工青年微信小报、团组织三级官方微博、青媒竹马手机终端组成,力求以全方位、多层次、高频率、密集式的信息传播引导青年学生。

在学生整个青年传媒活动当中,传递一种平实的传播理念,这当中有两个含义:首先是平等,就是希望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改变以往把学生当作单纯的所有教育思想、教育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这体现了对学生教育主体的尊重;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传播的内容真实且真诚;第三,体现了通过信息传播活动“激发”自我教育潜能的宗旨,也客观上符合教育的终极目标即教育最终是为了不教。希望真正地让我们的传播方式同时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与现有的“以移动化、社交化为标志性特点的自媒体”发展结合起来,体现出学生组织对学生的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乃至于自我管理的目标。从内容上的设计,借助新媒体使思想内容能够真正地走进同学当中,关注同学的喜怒哀乐,而不仅仅单纯生硬地跟同学讲“大道理、空道理”,更希望把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关于思想引领、方向性引导转化成同学当中生动的代际语言和微时代的个性语言。

(三)文化素质教育成果显著

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明显进步,将其成果汇集并公开出版了《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集、《人文社会科学论集》两部专著,教师在各类学报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理学院申报的世界银行贷款资助的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少数民族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及主要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课题,受到评估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文化素质教育课题研究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以‘8+3’主题团日活动深化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题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反思与展望

反思过去文化素质教育所走过的路,我们有许多工作还需要加强。

建设大学文化,构筑大学精神、提高校园文化品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全体师生的广泛参与,在这方面还需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慢功,其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出来,需要我们消除功利思想,埋下头来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需要明确提出的是,未来的发展形势自媒体移动化、社交化、去中心化特征将进一步彰显,逐渐成为社会信息传播和舆论场中心的趋势会日益明显。90后、00后的群体心理特点、成长环境等因素造成大学生群体与移动化自媒体属性粘合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乃至依赖性会进一步增强。同时,伴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活动新媒体的升级,未来新媒体将成为高校教育引导和舆论公关的主战场。

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将继续积极规划、组织、开展好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服务,为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

2014年4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