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与安徽大学联合共建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国家首批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十几年来,两校联合基地坚持以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批准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通知》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两校共建基地概况
多年来,两校发挥各自优势,学科互补,资源共享,基地共建。
——成立工作机构联合开展工作:中国科大-安徽大学联合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协调委员会,下设联合办公室,联合办公室以两校教务处为主体,共同研究制定工作规划,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共同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省内各高校交流互动,编写、出版素质教育系列丛书和基地简报等。
——共享优质课程:中国科大聘请安徽大学为科大本科生开设人文类公共选修课,以2014年春季学期为例,由安徽大学开设的《徽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范本》、《西方智慧与文化》、《法语入门》等公共选修课,受到本科生的广泛欢迎,选课人数均达到选修人数上限。2013年秋季学期,安徽大学文典学院派出26名同学到科大修读数学、物理、化学及工程类课程。
——联合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和演出:例如,安徽大学聘请中国科大孔凡让老师讲授机器人制作技术,2007年,安徽大学和中国科大联合举办以“放飞人类智慧,引航机器人生”为主题的第七届RoboGame活动周。
——共享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讲座、相关文艺演出等资源:例如,两校共同举办了黄梅戏文艺演出、文化学者报告会、量子科技前沿报告会等活动。2012年5月,两校联合邀请了美国杨百翰大学《生命的乐章》歌舞团来中国科大和安徽大学交流演出,反响良好。
——联合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唐仲英爱心社”为例,两校爱心社多年来联合开展活动,取得了协同效应,在社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与反响。
——共建共享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例如安徽省博物馆、鹞落坪人与自然教育基地、升金湖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瑶岗渡江战役前线指挥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
二、两校文化素质教育特色活动总结
(一)中国科大
中国科大重视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除了科研训练以外,学校十分注重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以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事迹激励同学,通过人文选修课、“科学与社会”新生必修研讨课以及“复兴论坛”、“中华文化大学堂”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科教强国的志向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抱负。
中国科大倡导浸润式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理工大学实施素质教育两个“融合”的理念,即“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一种理念,旨在克服过窄的理工科专业教育带来的弊端,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一种做法,有助于克服理工科大学素质教育课程师资不足、学分有限等瓶颈问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适应优秀人才成长需要。
1.把握第一课堂建设主渠道,加强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学校每年均专门开设约150门次的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开课内容涉及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心理卫生、经济管理、政治军事等多种学科,同时,学校始终鼓励发挥专业课的文化素质教育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理工文”相结合的理念。
中国科大一批高水平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深受同学们欢迎,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视频公开课。以国家视频公开课建设为例,截止2014年春,中国科大共有“认识宇宙”、“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等1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已上线开放,申报通过率和上线率达100%。
从2013级新生开始,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增加开设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纳入素质教育计划。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课程目标、主题、内容等的设计,指导课程组开展工作。2013年9月1日起,分别由候建国校长、潘建伟院士、饶毅教授等著名科学家就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物质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等六个方面,为2013级新生做主题报告。通过一年级阶段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启动,旨在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综合素质。
邀请请安厦门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优秀人文类教师来中国科大开设讲座。聘请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来校为本科生开始公共选修课。例如,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西方伦理思想漫谈》、《自我发展与职业探索》的主讲老师,利用科大夏季学期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
2.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营造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中国科大将继续办好“复兴论坛”、“中华文化大学堂”、“兴业人文讲堂”等品牌论坛,围绕“心怀天下,复兴中华”的宗旨,不定期邀请国学大儒和文化名家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
坚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依托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浸润式的文化育人氛围。通过特色素质教育项目(陶艺制作、DV及CG创作、机器人大赛等)社团活动及高雅艺术演出等多种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品味与修养,带动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高。例如,2012年由中国科大师生自编自导的原创大型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入选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该剧展现了“两弹一星荣誉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人之一郭永怀英雄事迹,目前正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巡演,获得广泛赞誉。
(二)安徽大学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文化素质教育实施
在教育部、教育厅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校各个部门密切协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安徽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挂靠教务处。保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用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费逐年稳步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
安徽大学实施素质教育考核制度,制定十大类61项素质教育考核标准(其中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汇总为一个考核项);将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使文化素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机器人竞赛、大学生课外科研立项等活动开展与交流;要求全校非毕业班同学全部参加、毕业班同学有选择性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各院系做到“组织落实、方案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
2.课程建设为基础,丰富素质教育第一课堂
为深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2013年学校对已开设的181门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进行了梳理,完善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了“哲学与思维构建”、“历史与文化传承”、“文学与艺术审美”、“科学与技术创新”、“自然与生命探索”、“社会与经济发展”等6个核心课程模块(共191门课程)。重点资助建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与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精品课程。目前我校经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有4门。于2013年和2014年开展了“百门精品素质教育课程”建设项目,目前已立项的有69门。
2014年与合肥八中合作开办了4门先修课程,分别是徽州文化、中国戏曲欣赏、社会学及语言与文化课程,选修两门以上的学生,未来考入安大时,学分是被学校所认可的。《新安晚报》以题为《安大教授走上合肥八中讲台:高中可学大学课程》对此做了报道。
为加强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学校与科学出版社合作,于2014年启动了“百门精品素质教育课程系列教材”建设工作。素质教育课程系列教材定位为“通识、精品”,注重启迪学习者的心智,促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批判意识及审美情趣的养成,满足我校开展素质教育和在校大学生、社会读者提高素养、获取知识的要求。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扩展素质教育第二课堂
积极组织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业竞赛、各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
举办各类素质教育讲座。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开展了涉及中外文化、科技文化普及、政治、经济、环保、健康等学术讲座近五百场,同时开设一系列专题讲座,如文典学院开设的《文典大讲堂》;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传播学者论坛》、《纽约广告节》、《中国纪录片展》;图书馆开展的《阅读经典》活动等知识大餐。
开展暑期读书征文活动。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自2005年以来每年在全校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读书征文活动,组织专家评审并将优秀作品编印成册,供学生传阅。
重视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连续开展了二十一届主题鲜明、全校动员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建设大学生艺术团;组建大学生管弦乐队和民乐队;进行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析、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
编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简报。《安徽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简报》自创刊以来,共出版5期,旨在宣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政策理论,报道各兄弟院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建设动态和成效,总结和展示安徽大学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中的经验和成果。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自1990年以来,学校已连续23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团省委的领导与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完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安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媒体多次报道。
5.开展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基地建设以来,学校多次组织参加国内外素质教育专题会议,如在2014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现代教育会议(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Education)上,发表了题为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 A Case Study of Anhui University的会议论文。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中国科大
1.继续探索实施浸润式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推动相关教学单位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为本科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2.进一步凝练“科学与社会”新生研讨课的组织形式与成功经验,丰富主题报告学科范围,在新生研讨课实施过程中,突出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激励理工科大学生树立科学强国的情怀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远大抱负。
3.根据科大理工科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规划一批人文类课程,聘请优秀师资来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继续组织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大力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同时尝试将国家视频公开课和国际名校提供的网络公开课资源引入本校通识教育课堂,多渠道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安徽大学
1.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四个专业(理科、工科、人文类、社科类专业各一个)开展素质教育专项建设;
2.对已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建设,使开设的课程总数达到400门,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完善素质教育核心模块的课程建设,继续开展“百门精品素质教育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工作;
3.开展安徽大学“百门精品素质教育课程系列教材”建设项目,编写、出版一套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系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