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和实践,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方案和措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一、实施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为工作着力点,以培养造就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明显、能力突出、思想品德好、社会责任感强的复合应用型及专业拔尖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力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创新,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以多渠道、系统化、立体化的工作举措实施育人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以“四全工程、五大建设、十项重点工作”统领立德树人工作全局
立足于构建“大德育”工作框架,建立合力机制、追求综合效应,以实施四全育人工程、加强五大基本建设,抓好十项重点工作统领立德树人工作全局。
“四全”工程就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素质育人”的系统工程。“全员育人”是指高校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职责。这是对施教主体而言提出的要求,就是大学的立德树人教育决不仅仅是专职政工人员的责任,全校的教学、管理、服务各类人员都负有的育人职责。“全程育人”是指在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中加强德育。这是在施教过程方面提出的工作要求。一是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成长的基本规律以及各个时段的思想特点和成才需求,科学规划和精心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和具体举措,从而达到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二是在学生每周、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中都要渗透进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使德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三是每项教育措施和活动都要做到善始善终,重视过程、重视细节、重视整体效应和潜移默化作用。“全方位育人”就是指在学校、社会、家庭这个大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实施德育。这是在施教阵地和途径方面提出的要求。一是要努力改善立德树人的社会大环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德育的强大合力;二是重视发挥家庭亲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积极探索学校、学生、家庭有机结合的育人机制;三是在时代条件下不断创新、完善和加强学校德育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方法,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现代化、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发挥出合力效应。“全面素质育人”就是指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是对育人标准和教育内容提出的要求。德育应该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诸方面;智育包括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内容;体育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美育包括审美素养和艺术才能的培养教育。
“五大基本建设”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对学校整体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党的先进性引领高校德育工作,为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处在一线的基层政工队伍建设,确保有足够的力量开展工作,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三是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系统全面、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案,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项任务和要求的落实;五是加强硬件建设,就是不断加大经费投入,逐步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条件、基本设施和育人环境,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十项重点工作”,一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合流、主课堂与大课堂交融”,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创造性地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服务;四是培育大学文化、塑造大学精神,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五是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三级心理保健网,开展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六是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着眼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度重视发展大学生入党工作;七是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深入开展“强师德、练师能、正师风、铸师魂”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八是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新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新闻信息平台、学术资源平台网站、党建主题网站、校园文化主题网站、大学生BBS互动平台、师生博客交流平台、网络视频文娱平台的育人作用,牢牢把握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权;九是高度重视校园稳定工作,积极探索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扎扎实实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不断增进学生满意度;十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新规律,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以“一条主线、双向渗透、十大类素质拓展活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新世纪深化教育改革的总方向。教育部提出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推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多年来,我校坚持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到坚持“一条主线、双向渗透”的指导思想,以十大类素质拓展活动为主要措施,以大学生社团为重要载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工作重点,以考评认证为动力杠杆,创造性地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条主线、双向渗透”,就是紧紧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实际需求,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教学工作向思想政治工作渗透,思想政治工作向教学工作渗透,把立德树人工作融入素质拓展工作之中,充分利用正课之外的广阔时空,组织开展十大类素质拓展活动。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宣讲活动;二是以加强学生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思考能力培养锻炼为宗旨的思想谈心活动;三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防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为宗旨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四是以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内容的知识传播活动;五是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锻炼,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社团竞赛活动;六是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素养教育为宗旨的文化系列讲座。通过“学而讲坛”、“九州名家”、“纵横四海”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常年能听到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学术讲座,发挥人文艺术教育的辐射效应和多元传播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七是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八是以愉悦学生心身、活跃校园生活、增强学生体质和艺术才能为目标的文体综艺活动;九是以建设健康上进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为宗旨的大学生网络精神家园活动;十是以沟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情感,做好日常思想工作,化解各种矛盾为宗旨的导师见面会活动。
四、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开展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精神世界的塑造,必须重点抓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熔铸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基础,以践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准则,以历练校训校风为基本要求,以追求“中国梦”为行动口号,悉心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是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内容。
扎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合流,主课堂与大课堂交融”,在切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主课堂作用的基础上,重视挖掘和发挥正课之外的多渠道、大课堂的教育作用,长期不懈地坚持开展理论热点大型系列专题讲座,并通过党校学习班、团校学习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每周政治理论学习和平时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多种途径,深入进行马克思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和形势政治教育,着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践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奉为道德准则,作用立身之本,把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融合起来,把理论指导和行为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行。
历练校训校风,是我校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道德修养不能只是唱高调、讲空话,必须首先扎扎实实地从日常言行基础文明做起。我们的校训校风及学生守则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最基本的文明行为准则。
占领新媒体精神家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成了多种途径、方式的立体网络,以视频公开课为突破口,构建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新模式和新机制。2012年4月9日,西安交通大学在西部高校中率先开通iTunes U平台、“i交通大学”(校园移动门户),公众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就能随时随地观看知名教授的讲课视频。
五、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历史传统、文化氛围、治校方略、校风学风、环境面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大学生活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深刻的,当属于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潜移默化地滋润大学生的精神、信念和信仰,使其受到无形的洗礼和熏陶,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却巨大,往往是持续终身的。西安交通大学把建设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将大学精神全面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格。
开展校史教育。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史的高度浓缩,校史是大学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诠释。深入进行校史教育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基础和前提。西安交通大学发掘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学校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学校及所在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整合和优化校园文化资源,培育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规范使用校徽、校旗、校训、校风、校歌,完善和彰显学校形象标识体系,通过编订校史,开放西迁校史展览馆,编印校史宣讲资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全体师生、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进行校史教育。从而使人人了解校史,人人熟悉校史,继而增强对大学精神的认同和践行的自觉性,强化大学精神的辐射与传播力度。以校址上发掘的大量考古遗迹、遗物为实证,借助于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以及文化学等视角多方位、多层面探究西安交通大学校址的千年历史文化因子,备述西安交大校基的历史沿革,以西安交大校史的“史前史”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使之沿路递接,光明永传。
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的浓郁精神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能自觉地形成一种与这种校园文化精神相匹配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学生社团数量众多,是西安交通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百家学术类、实践类和文体类的社团一直是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文化的积极建设者。校团委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各院系组织的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经过几十年的办学积累,学校涌现了一批艺术类精品社团。如国学社、曲艺社、文物爱好者协会、动漫协会、学生电视台、学生电台,交大话剧社在李叔同开创中国话剧艺术之先河的精神感召下,坚持自编自导自演,他们编演的话剧作品接连在省内及至全国获奖。目前,学校拥有学生社团100余个,学校定期举办大学生社团文化节、读书节、话剧节、书画大赛、音乐节、中国传统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活跃校园艺术文化氛围。这些活动为交大广大学子贡献了连绵不断的文化盛宴,让同学们感受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对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发挥名师作用。名师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名师的人格、名士的学识、名士的风范、名士的品质,都整个地化为大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一种有持续性的校园生活、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特质。西安交通大学让名师成为大学精神的传播者、实践者和传承者,成为大学精神的“代言人”。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西安交通大学“学而”讲坛,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作用而繁荣丰富校园文化。自2007年3月开始举办至今,七年时间里已成功举办了270余场大型专题讲座,免费为公众搭建了一个与知名人文学者、教授零距离对话的平台。目前,学而讲坛已成为立足西安、辐射全国、以系列出版社和网络视频推动二次传播的人文思想平台,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在充分调动智力资源的基础上,以整体性、系列性、学术化的面貌为人们呈现的人文精神瑰宝。内容涉及经济、法学、历史、社会政治、文学艺术各个方面。“滋兰之九畹兮,树蕙之百亩”,西安交通大学希望通过“学而”论坛的设立,在校园里推出一批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的人文学者和专家,形成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人文盛宴。
这里是培养辩论优秀人才的沃土。能够充分体现人的思维、反应、人文功底的辩论活动是校园里最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活动。每学期伊始,都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辩论文化节。新生辩论赛,辩论讲座,精彩辩论赛事展播,表演赛……通过这些活动,树雄辩之风,展英才之气,在校园内掀起了弘扬辩论文化的浪潮,更为大一新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活动选拔出在思辨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在校内外的比赛中为学院乃至整个学校争光。西安交通大学辩论队实力雄厚,在国内外的大学生辩论赛中表现出色,被评委认为是开创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雄辩”之风,展示了一种气势磅礴的阳刚之美,被媒体称为“雄辩天下”。
这里聚集着丰富多彩的艺术馆、特色表演、音乐、舞蹈和戏曲等表演和展览活动。作为西安交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的艺术馆于2003年建成,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系教授、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教授担任馆长。是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实行独立建制的学校直属实体单位。博物馆以西部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保护和弘扬西部优秀民族历史文化为宗旨,是西安交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七月成为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和西安交大联合成立的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安)基地之一。博物馆建筑面积6500余平米,陈列面积4500余平米,办公及实验室面积1500余平米,现有藏品三千余件,下设陈列部、收藏保管部、宣教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书画研究与鉴定中心,建有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数字化博物馆研究室。现任馆长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钟明善教授。博物馆展区分为陕西秦腔博物馆、书法碑石馆、历代艺术文物馆、西部农民画馆、邢良坤陶瓷艺术馆、书画展厅,共五馆一厅。所有展厅及举办的展览向校内外免费开放。艺术馆自成立之日起展览不断,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已成为学生展示艺术才华和学习的一个平台。此外,西安交通大学在音乐、美术、舞蹈、艺术设计等教学设施完善,拥有琴房、舞蹈教室、书法教室、音乐专用教授、天光雕塑教室、陶艺坊等一流的硬件设施,配备有公共艺术教育的专用场所——田家炳艺术创意中心及艺术庭园。无论是在学校的物质环境还是制度环境、精神环境来看,学校注重营造良好氛围,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校园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历史上,交大虽然是以理工为主的学校,但却一直有着重视人文教育的良好传统。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在承载历史厚土的上林苑之中,在白居易曾经吟诵千古诗篇的东亭之畔,积极开展面向全校的人文学科特色教学和素质教育活动,以构建“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为目标,以精神文明创建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办学理念,塑造大学精神,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优化校园文化结构,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让这种含英咀华的人文精神,凸现和稳定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
六、构建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维护高校稳定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稳定工作必须着力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立足于构建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经常性,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包括相互关联的六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是建立健全基础服务预防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是保持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基础服务预防机制主要包括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学习生活服务机制、环境治安防范机制、互助关怀帮扶机制等。
二是建立健全思想教育疏导机制。加强教育,理顺思想,疏导情绪,是化解矛盾、保持稳定的重要前提。要坚持普遍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经常性教育与专项重点教育相结合,正面典型引导与反面典型警示相结合,教育疏导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从而晓之以理、警之以法、导之以行、约之以纪,防患于未然,保持和谐稳定。
三是建立健全意见诉求表达机制。疏通意见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征询师生的意见建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维护稳定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健全校领导值班与接待日制度、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制度,通过座谈、问卷、意见箱、博客、电话等渠道征询意见制度等,使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充分地得以表达,并及时予以解决和处理。
四是建立健全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情报信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关卡,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要充分关注网上舆情、手机信息、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校内重要事件和重要工作等情况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影响、对于师生情绪与公众舆论等方面的情报信息,要及时分析,预测动向,做出预警反应。
五是建立健全潜在矛盾化解机制。无论如何做好教育疏导和事先防范工作,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矛盾化解和纠纷处理机制。根据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应着力抓好学生利益纠纷申诉的处理机制、学生意外事故处理机制、学生违纪行为处理机制、管理服务中矛盾冲突处理机制等,这些潜在矛盾和问题处理好了,就能避免更大更尖锐的危机冲突发生。
六是建立健全危机冲突处理机制。这里所指的危机冲突是已经酿成事端、形成冲突、影响稳定的事件。一旦发展到这个地步,往往矛盾已比较尖锐,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启动有关应急预案,按照一定的法律、纪律规定进行妥善处理,努力使事态尽快平息,尽可能减小对安全稳定大局的影响和损失。
七、改进创新立德树人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中央16号文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做到“三贴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不断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创新探索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我校立德树人工作,在认真坚持和发扬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和我校创造积累的工作经验基础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创新探索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着力探索日常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活动的新方法、新举措。立足于努力做到“三贴近”,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修养、自我服务,并广泛深入地开展“思想热点大家谈”活动,把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活动变成大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接受、富于创造的自觉行动,使学生富于思想、勤于思考、善于思辨、缜于思维。
第二,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网络新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大作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互动平台、校园新闻信息平台、师生博客交流平台、网络视频文娱平台等网上交流平台,为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魅力的网络世界。紧跟时代步伐,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学术科技活动、素质锻炼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体育娱乐活动等,着力抓好网络文化、社团文化、手机文化、视频文化等新的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其积极的育人作用。使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广阔平台。
第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化一个载体,即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把广大学生吸引和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培养和锻炼兴趣特长和实践技能;着力抓好五大活动,一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技术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是我校每年下半年举行的社团文化暨科技活动节;三是我校平时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四是寒暑假期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五是青年志愿者开展的“四进社区”“三下乡”活动。
第四,以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为重点,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互动式、实训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积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提高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坚持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点八大书院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的制度,在全面落实学业导师职责的前提下,重点参与指导“思想热点大家谈”教育方式的实施。在教学评价中要重点考评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和授课说服力、感染力的实际效果,重点考察参与指导各类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情况。实践教学要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考评结果要同有关利益直接挂钩。
第五,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主导,以心理教育专业为依托,扎实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三级心理保健网,认真抓好心理建档、心理教育与辅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疾病防治等环节,构建专家咨询、朋辈咨询、大学生社团组织相关活动和学生自我修养锻炼的合力机制,办好每年的心理健康活动周,通过多种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第六,贯彻“三贴近”原则,切实做好日常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重心下移,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深入基层、深入学生、深入实际抓好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辅导员与学生谈心交流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点担任导师制度、学校家长学生互动交流制度、学生意见建议征询与解决制度、困难学生帮扶救助制度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等六项制度,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原则落到实处,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