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除专业教育之外,通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大学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惟一的“211工程”高校,是广西高校中探索文化素质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成为9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广西惟一一个独立设置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基地自建立至今,以服务我校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遵循“紧扣一个主题,发挥二个主体,依托三类平台,最终实现三个提高”的工作思路,围绕“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的素质教育目标,通过多措并举、整合资源,丰富载体,搭建平台,逐步构建起涵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教师与学生双重参与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一、多措并举,全面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积极参与,相互配合。我校在充分发挥学工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牵引作用的同时,积极调动各专业学院参与的积极性,坚持全校统筹安排与学院自主创新相结合,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组织相配合,多措并举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除了把人文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常规方式之外,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平台。例如,学工处指导下的“雨无声”网站开辟了“思政天地”、“心理时空”、“青春坐标”和“玉兰树下”等专栏,其中,“玉兰树下”为学生原创文学专栏,以“做西大人自己的文学品牌”为行动口号,每年都举办“无声文学”原创征文大赛,为学生学习、品读、创作和交流文学作品提供了平台。“雨无声”网站被学生称为“西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该网站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评选为“全国十佳高校学生网站”,也是广西唯一一家闯进全国十强的学生网站,该网站像春风化雨一样,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与感染作用。“空谷网”作为我校学生的文化门户网站开设有文学网,下设有“文学、图书、语录和怀旧”等丰富多彩的栏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也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开设有“人文讲座、理论研究、人文资源、品味精典、原创广角”等8大栏目,网站自2012年6月建成使用,截止2014年4月23日,点击量为27.81万人次,为促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网络平台。各学院也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全校师生的人文教育活动,如,艺术学院每年举办碧云湖艺术节专场音乐会、土木学院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我校还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校学生会和全校学生社团联合总会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平台,各学生社团每年都结合各自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音乐协会的民族音乐演奏晚会,戏曲协会的“风华国粹,戏韵梨园”戏曲专场演出,阅读社的“诵读经典,书香满园”活动等,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已成为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我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领域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又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照模块建设的思路,把通识教育课程分成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工具类模块、科学与人文素质类三个模块。其中,科学与人文素质类模块分为人文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综合类,共约103门课程。人文艺术类是所有学生的必选科目,且理工农科类学生应选4学分,其余学生应选2-4学分;自然科学类为文科(哲、经、法、文、管)类学生必选科目,每个学生应选4学分;综合类为所有学生任意选修的课程,每个专业应安排不少于10学分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我校还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规定每个学生须修满2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才达到毕业学分要求。除鼓励本校教师自主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外,学校还非常重视引进校外优质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投入专项资金,购买了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教师主讲的《美学原理》、《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数学文化》等10门尔雅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纳入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内容涉及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经济与管理 ,自我与人生等五类,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进一步丰富了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调动两类主体的积极性,开展系列化的精品人文素质讲座
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积极参与。目前,部分高校在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方面,比较重视发挥教师主体的作用,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相对较弱。我校一方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打造了“西大人文讲座”“君武大讲堂”两大平台,采取“大众化人文讲座与小众化学科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华中科技大学的欧阳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徐庆平教授等重点高校的学者举办了“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发展”、“审美与生活”、“广西民族文化解读”等主题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讲座音频放在基地网站,截至2014年4月23日,点击量为12356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基地打造的“西大人文讲座”也被我校纳入“广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15年)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我校也比较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在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活动中的作用,基地开设了“广西大学致新讲堂”,调动学生社团组织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的积极性,由学生团学组织自主邀请校内外比较有影响或课讲得比较好的教师或社会人士来校做人文讲座,增强了讲座内容的针对性,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三、以重大活动为依托,把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向实践领域纵伸
利用每年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我校组织志愿者分别服务于会展中心、开幕式现场、各大论坛、展馆、各大宾馆、机场、新闻中心、票证中心和城市站点等岗位,为中外客商提供场馆指引、交通疏导、运送物资、陪同翻译、收发文件、证件办理、后勤保障等各项志愿服务。利用举办“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国旗方阵拼收、节目表演、翻译等志愿服务,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综合能力,也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及大学生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我校还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美丽南宁·清洁乡村”的号召,结合南宁市“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和我校青年的实际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青年当先”的志愿服务。以校庆活动为契机,开展“知校、爱校、荣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我校各级学生社团及学生组织结合各自的特点,依托大学生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大学生扶残助残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点建设项目三大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广西大学爱心协会为雅安地震灾区捐赠“爱心包裹”活动、书画协会送春联进社区活动、学生会文艺部送文艺节目进南宁盲聋哑学校活动、“青春红丝带”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活动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既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声誉,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使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有效地向实践领域纵伸发展。
四、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团委、学工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部门以及全校各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已培育出了一些初具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品。例如,原创歌曲大赛、女生节、社团巡礼、荷花节、科技文化艺术节、“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各学院结合专业特长开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如,文学院的经典文学作品演绎、外国语学院的越泰文化节、艺术学院的碧云湖艺术节专场音乐会、电气工程学院的科技艺术节、动科院的动物标本制作大赛,计算机学院的网页设计大赛等,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五、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
我校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面向全校教师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多学科、多视角探索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2013年,我校颁布了《广西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课题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并立项资助了16项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并组织哲学、文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教师编撰大学生素质教育丛书,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如,2013年,李继兵教授的《通识教育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总之,回顾我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历程,依然面临不少困惑,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例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向研究生教育延伸?如何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在高校分类发展的指导下,如何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不同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如何把文化素质教育向实践领域纵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