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坐落在长江中下游的历史文化名郡—江西省九江市,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尤其是具有千年历史、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美誉的白鹿洞书院,更是为九江学院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办学氛围。近年来,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以创业精神、好习惯、国学素养等为内容的特色教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遴选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国学研究成果的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同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我们在办学实践中深切感到,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和育人特色,如何使文化素质教育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贯穿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几年来,我们抓住弘扬以庐山为地标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宝贵的办学资源和文化依托,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在凝练学科方向、突出特色科研、浓郁人文氛围、打造校园精神诸方面,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主要做法
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首先是一个需要在教育理念上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的指导方针与原则,通过文化关怀和文化内化实现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根本要求。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它是要将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的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文化整体观的视野来认识和对待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教育。再次,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和外在的知识灌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把教育的重心放置于如何促进知识内化的各个具体环节,使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尤其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一)弘扬书院文化,营造人文氛围
中国的书院教育,有着延续千余年的人文教化传统。书院所体现出的传统教育精神和文化气象,育人目标中的人文理念以及自主研修的学习精神,仍然是可资现代大学借鉴的宝贵财富。
为全面推动书院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白鹿洞书院文化资源,2007年,“九江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正式成立,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与白鹿洞书院合作编辑出版年刊《中国书院论坛》,在《九江学院学报》开辟“九江白鹿洞书院研究专栏”,并在传承书院文化、弘扬传统国学等方面开展了多项活动。2007年7月,我们与台湾龚立逑基金会、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成功举办了“庐山国学讲习营”,两岸10多所著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生参加了培训。
从2008年起,学校与郑州大学先后开展了不同主题的书院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5月,依托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的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九江学院三所高校在九江齐聚,实现了三大书院“跨越千年”的再聚首。“千年之辩——书院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论辩会”在白鹿洞书院拉开帷幕。郑州大学与九江学院两校学子就书院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义利”之辩。这是一次绵延千年的古老书院之间的对话,也是当代大学生们体验传统文化、思考当代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
2008以来的书院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促进了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给高校在校生提供了体会认识传统文化、感受古典文化余音、思索当代教育的机会,实现了以书院文化的道德教育缓解时下功利教育缺陷的目的。活动的举办得到了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无论是开展以“书院文化与九江学院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摄影、书法、绘画等活动,还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以“书院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为主题的辩论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大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呈现出的青春风采,以及发自肺腑的人文情怀,令人欣慰。
(二)瞄准地域特色,保护传承“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财富,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表征。九江学院大力保护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将极具九江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阳腔、湖口草龙、瑞昌剪纸、修水全丰花灯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6月11日,江西省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落户我校。
——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效机制。九江学院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过程中,与地方达成了“资源共享、共同抢救、联合攻关、保护国宝”的一致共识,分别与湖口县签订了研究传承青阳腔戏曲文化的合作协议、与瑞昌市签订了“瑞昌剪纸”合作协议,并在湖口县、瑞昌市分别建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 “瑞昌剪纸教学实践基地”。
——建立陈列场馆,展示“非遗”风采。2007年,学校成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陈列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加大了对青阳腔、瑞昌剪纸、星子金星砚、修水全丰花灯等的保护力度,克服了民间艺术保存环境简陋、保存手段原始、保存方法落后的弊端。
目前,陈列馆已收藏有青阳腔手抄剧目131个、正本戏36个、曲牌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余本、戏曲服装以及资料300余件(套)、瑞昌剪纸70余幅、瑞昌竹编近40件、修水花灯10个、花灯道具6个、星子石雕24个、湖口草龙一条,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九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编写文化教材,“非遗”走进课堂。九江学院将青阳腔、瑞昌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目前,已推出专著《湖口青阳腔》,作为大学生学习青阳腔的教材。在音乐专业,都开设了青阳腔专业课程,在美术专业,开设了瑞昌剪纸选修课,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和发扬光大。
(三)创办濂溪讲坛,厚实人文精神
2006年4月7日,学校正式创办“濂溪讲坛”。它的定名,一方面是因为南宋理学先师周敦颐在九江创办了“濂溪学堂”并写下著名的散文《爱莲说》,其中的警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影响深远;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门前有一条“濂溪”河,源自庐山,流经市区。取名“濂溪”体现了我校“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也蕴含了我们希望这个讲坛能够像濂溪河一样从庐山丰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濂溪讲坛开坛以来,已举办讲座122期。知名专家、学者先后来此举办讲座,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思潮,展演国内外各类文化艺术精品。讲坛已成为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位学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濂溪讲坛是一个承载智慧的桥梁,每一位做客濂溪讲坛的大师都是带着智慧,带着渊博的知识而来。尽管每一位大师在学校停留的时间不长,但他们的风采已足以让我们细细品味。”
九江学院“濂溪讲坛”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校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濂溪讲坛”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提供了文化大餐,丰富了学生人文和科学知识;拓宽了第二课堂,促进了校风建设。
(四)依托地域资源,创建校园文化
九江学院坐落于秀美的庐山之麓,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按照“以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人、以高雅的人文景观启迪人、以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人”的原则和要求,融山水和人文于一炉。学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打造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拓展教育教学的内涵。学校新大门两侧文化墙上的爱莲堂和白鹿洞书院及其格言的浮雕,引导着广大师生思索并践行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以陶渊明、周敦颐、朱熹、黄庭坚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命名的学校道路、山水湖湾、庭院廊桥,以“白鹿洞书院学规壁照”、“爱莲说浮雕”、“流芳桥”、“栖贤桥”、“ 竞知楼”、“厚德楼”、“立信楼”等建筑寄托的文化寓意,使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气息的浸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品德的熏陶。
我们把创制校训、校徽、校歌和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过程,既当作是学校明确办学理念、达成思想共识、形成精神追求的过程,也当作是是厚实文化底蕴和积累品德教育资源的过程。学校的校训“竞知向学、厚德笃行”, 其基本内涵就是勉励广大师生“贵学,明志,修身,重行”,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学识广博、知行统一、全面发展的人。
(五)坚持立德树人,打造德育文化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重要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古以来便是教师这一行业始终不渝的价值信条。近年来,九江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打造“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德育文化。
杨叔子院士一直关心、支持家乡高校九江学院的发展,多次回校讲学,勉励师生成人成才。从2009年开始,杨叔子院士每年捐资在我校设立“叔子爱莲奖学金”,用来表彰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爱莲”取意于宋代濂溪学堂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叔子先生设立这个奖学金,就是为了教育和激励我校同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品德,提升修养,做一个“知识上更富有,思维上更聪明,能力上更突出,身心上更健康,人格上更高尚的无愧于时代”的青年。每年的“叔子爱莲奖学金”评选结束后,学校都要隆重举行颁奖大会,由杨叔子院士亲自为获奖者颁奖,并与获奖同学座谈,鼓励他们立德立品,成人成才。叔子先生的谆谆教导和感人品德,使全校师生深受教育。九江学院“叔子爱莲奖学金”的设立和实践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营造了浓厚的教书育人、立德为先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校风建设。
(六)借助“无人值守超市”,倡导诚信品德
2012年9月,九江学院三名大学生利用学校勤工助学政策,在图书馆勤工助学服务点开设了“无人值守超市”。此事经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微博等形式报道和转载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获得九江市第四届感动九江特别奖。
近年来,九江学院以“大学生无人值守超市”为抓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打造“诚实守信、润物无声”的文化,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在校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实施诚信管理,建立诚信制度,完善诚信机制,引领价值取向。通过纵横交错,整合、渗透,立体化地建构诚信校园,为广大师生的诚信教育和自身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平台,使学校、教师、学生在一个新的境界上实现了共同发展。
二、工作体会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作为凝聚人才和文化的高地,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侧重点,应该落脚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同时,在促使传统的优秀文化向现代转型中,高校责无旁贷地要研究如何在文化创新的意义上,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文化价值,有效地融入到现代教育的实践之中。2008年以来,我们组织了以九江学院学者为骨干的研究团队,围绕“中华经典公理化诠释”这个研究课题,历时六年多,连续出版了《论语的公理化诠释》、《孟子的公理化诠释》等研究专著,并且进一步将研究专著作为全校公选课“国学经典精读课程”的配套教材。为了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国学素养,促进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计划从今年开始,在全校各专业一年级本科学生中每年招收30名学生,开办“国学经典研读班”。引导学生研读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学生和教师的统一
校园文化建设,广大青年学生是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培养教育的主要对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同时,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实际表现,能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有形”主要指大楼、活动场所、运动场地等具有物质形态的东西,重视这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应该的。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无形”的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一是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充分认识,把文化育人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要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及氛围环境,以良好的风气和氛围熏陶人、感染人、影响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优良的校园风气和环境、独特的文化因素和传承,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保障。
聚庐山灵气,蕴长江波澜,展鄱湖浩瀚。九江学院将进一步以继承、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坚持地域特色,全力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内涵,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九江学院大学生文化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