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油气论坛
 

2017年西部油气论坛成果专报


把握能源转型与体制改革契机

助推四川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专报要点】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要求。这对四川如何把握能源转型和“天然气时代”来临的契机,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实现油气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共赢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

20171110日,2017“西部油气论坛能源转型与油气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在西南石油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相聚一堂,共论能源转型与油气体制改革之道。

一、能源转型是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需要

四川能源资源格局总体上讲是“缺油、少煤、多气”,是全国天然气、水能等清洁绿色能源丰富的省份,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关系到能源转型发展的成败,更关系到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四川的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加快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把四川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清洁能源示范省,让四川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幸福。

二、能源转型背景下四川能源产业面临的新机遇

1、四川天然气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契机

能源形势和能源格局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能源品种多元共存,煤炭和油气常规油气资源不再“一枝独秀”,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欣欣向荣。四川是资源富集的地区,天然气资源尤为突出,常规天然气储量巨大,拥有多个百亿方、十亿方级特大气田,还拥有丰富的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在能源转型驱动下,四川必将掀起天然气发展的新高潮。通过天然气、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体制、运营新模式的探索,可以大大优化我省能源供给量和供给结构,既能保证我省居民生活用气需要,也能确保川天化、泸天化等大型化工企业生产用气需要,为我省国有企业改革、转型赢得时间,确保稳定大局。

2、“一带一路”战略下四川抢抓能源合作新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提供了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与市场融合的新空间,助推区域管网互联互通,也极大地推动了油气产业、油气金融合作。自古以来四川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交流的重要的商业、文化中心。在“一带一路”的油气合作中,我省可以利用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优势,与中石油、中石化钻探企业、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重点扶持以宏华为代表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带动我省油气装备制造产业的整体水平提升。

3、互联网为四川能源转型提供多元化实现途径

“互联网+”时代,以能源革命为主题的新一轮改革启动,为能源互联网发展迎来了机遇,也为四川能源转型提供了多元化实现途径。能源互联网是能源领域的重大创新和变革,能源互联网可以有效实现能源协同化、能源信息化、能源虚拟化、能源众在化、能源商品化、能源清洁化,促进能源产业多能互补、信息透明、公平交易。

三、以转型改革为契机,实现四川能源跨越式发展

1、探索油气体制改革新思路,打造全国能源转型升级示范样本

四川是清洁能源资源大省和国家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四川要勇于创新,为新一轮油气体制改革破题、探路、积累新经验。特别是要在油气勘查开采、管网运营、生产加工、产品定价体制改革等方面选择重点突破方向,利用国家开展天然气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或专项试点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通过转型升级倒逼改革创新。

2、以页岩气开发、运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探索非常规油气发展新模式

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具有储量丰富、厚度大、丰度高、埋藏适中等特点。面对从低碳到高碳,由低密度到高密度的能源转型趋势,四川应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市场导向、循序渐进、自营和对外合作并举、政府引导等原则,着重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民众、企业之间等关系,优化页岩气投资运行机制,加强页岩气勘探、开发、运营过程监管,注重建立行业标准,健全环境监管评价体系,加大科技攻关和人才支持,强化财政优惠政策,积极探索产销一体化商业运营模式,推动非常规油气产业快速发展。

3、推行天然气“替煤代油”,为“四川蓝”做贡献

“十三五”期间,四川应大力推行天然气“替煤代油” 工作,通过积极推广锅炉煤改气工程、逐步推进交通油改气工程,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项目、提高偏远及农村地区天然气通达能力、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减少燃煤和燃油使用量,同时在天然气替代、清洁能源项目方面给予土地使用、税费优惠等政策支持,多措并举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构建四川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

4、促进能源互联网发展,实现能源协同共享

能源互联网将为能源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四川能源转型提供了多种实现方式和渠道。能源互联网首先将实现信息、知识和智慧的互联,传递生态文明理念,以互联网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形成节能减排时尚理念;其次是实现数据的互联,让供需双方信息共享,打破垄断利益集团在中间的隔阻,优化供需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第三是金融的互联,让结算、定价、投资更加透明高效,民众可以通过参与投资支持可持续发展,还可以通过绿色金融获得更高的收益;最后是电力、热力、燃气等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能源的互充有无,实现能源“协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