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党的二十大精神到车间 打造“氢能心脏”助力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励国家电投再攀科研高峰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园里,新建的氢燃料电池电堆万台套产线上,武汉绿动电堆室资深工程师肖宽正在为全自动带料联合调试忙碌着。
将膜电极、双极板等上千个氢燃料电池子部件进行全自动叠片组装,部件堆叠对齐基准偏差要求小于0.1毫米,肖宽必须全程聚精会神。他时不时根据结果调整相关参数,反复验证、调试、优化,不允许有一个部件出现瑕疵和异常。
“每个部件组装速度非常快,现在已经调试到3.5秒钟一片了,近期将投入试生产。”肖宽在工作间隙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部署,让肖宽和他的同事们备受振奋。
“我们将持续开展自主创新,打造一颗‘氢’动力强劲的‘中国心’,助力中国能源的绿色转型发展。”国氢科技燃料电池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陆维坚信,整个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各国寻求能源低碳转型的当下,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热门赛道。作为核心部件之一,氢燃料电池电堆是提供动力的“心脏”,技术门槛极高。
“以往国内企业做电堆时,关键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不仅技术上被‘卡脖子’,价格还非常贵。”现实的残酷让陆维深刻意识到,国内氢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唯有走“自主化”这条路。
2017年,国家电投成立氢能专业化子公司国氢科技,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做起,多线并进,围绕核心环节、关键零部件逐一展开攻关,誓要实现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全自主、低成本、高效能。
起步之路注定艰辛。“电堆团队刚开始就5个人,做氢燃料电池可以说是零基础。”陆维回忆道,当时为了解决氢燃料电池氢气密封问题,整个团队“钉”在实验室大半年,多次测试后才发现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痛定思痛,大家决定推倒重来,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重新修改整个结构设计,之后突破速度就快了起来。
正是带着这股干事创业的热情,包括陆维在内的“国氢科技人”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重来,目前已掌握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部件全自主核心技术,形成了氢燃料电池多元化和系列化产品,部分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持续技术攻关的同时,国氢科技还携手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在北京、长春、武汉、佛山、济南、宁波规划构建六大氢能产业基地,目前已建成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组装自动化中试生产线,年产能1000台套。
近期,诸多新的先进产线还将落地。在宁波慈溪的国家电投华东氢能产业园,近一万平方米的崭新厂房里,0.1毫米的超薄钛材在全自动生产线上高效地流转,经过冲压、激光焊接、表面处理、检测等一系列工艺操作后,变成一组一组具有精细特征的钛金属双极板。
“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条钛金属双极板产线,年产能3000套,正在进行试生产。”陆维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展示说,金属双极板对制造工艺的要求极高,需要在几百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制造出上百根精细化的流道,厚度偏差不超过±15微米。“我们已经掌握了钛金属双极板批量化制造的全套核心技术,产品的核心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技术提升和批量化生产之下,氢燃料电池成本大幅下降。例如,今年电堆产品整体成本有望比去年下降一半。
商业化竞争力的提升打开了氢能广阔的应用空间。从北京冬奥会赛场,到城市街头,再到工厂矿区,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氢腾”燃料电池正在应用到客车、中重卡、轨道交通、船舶等越来越多的领域。
随着国氢科技技术创新实力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持续增强,企业得以收获更多青睐。12月8日,国氢科技完成B轮融资,企业投后估值达130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明确部署。我们深刻感受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陆维透露,下一步将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彻底自主化,布局适应乘用车、重卡等需求特性的关键技术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
他表示,随着我国真正解决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预计到2025年左右,整个氢燃料电池行业尤其是下游应用端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