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石油大学任教11年,《C语言程序设计》也上了11年了,对这门课程的熟悉程度,到了不备课也可以站上讲台。
我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讲清楚知识点是没有问题的。教了几年,觉得这样还不够,还要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门课和那门课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关系讲清楚,自己融会贯通了,学生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了。
可是,我还是遇到这样的尴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学生,无论思路、教法、难点、重点,都讲得明明白白,嗓子喊哑了,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始终差强人意。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学生的代沟在一年一年地加深,我开始觉得自己的教学到了“天花板”,体会不到那种站完一堂课下来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教学是无止境的,突破“天花板”,才会有更高的境界。
通过与学生聊天才明白,学生其实很简单:喜欢就去学,不喜欢怎么说都不学;遇到拦路虎,学不走了没法学……。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状态,其实只关注了“教”,没有关注“学”。真正的融会贯通,是一个系统联动工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设计、从“讲课”方法到“教学”方法,从案例“设计”到案例“思维”,从“课后”反馈到“课堂”反馈……,所有的方式方法都要通盘考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能够够得着,产生跳一跳的欲望,才能学得会、喜欢学。
于是,我每讲一章,都设计一两个递进式教学案例,再做一个导学文档。
杨梅所做的导演文档
上面有“本章知识总揽与分级教学框架”“课外泛在学习指南及知识点要求”“递进式必修案例”“递进式拓展案例与课后辐射练习任务”,并且告诉学生,哪些知识点在课堂上讲,哪些知识在课外补充学习,去哪里找课外资料,课堂上用什么案例,课外学习效果如何检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完成“知识推导->犯错->讨论->更正->再推导”的反复演练过程。案例从易到难,让学生首先产生获得感;之后加大一点难度,让学生有新的提升;然后再加大一点难度,使学生不仅有能力做,还有好奇心跳一跳去挑战每一次难度的增加。
这就是我认为的突破了自己的“天花板”。而学生这边,开始有了课堂主人翁的感觉,课堂低头族少了,瞌睡族少了,我也开始刷出了新的获得感。
教学有佳境无止境。如何关注到每一位同学?教学案例如何有深度又有乐趣?如何提升课堂魅力以PK手机?通过几年探索,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是后话。
教学探索永远在路上。
(计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 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