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国-中亚外长第五次会晤在成都举行,西南石油大学俄语笔译硕士研究生马永枝、魏英以精湛的跨文化交流与双语口笔译转换能力出色完成了会晤翻译工作。
学生表现优异的背后是一场西南石油大学俄语专业课程改革的的探索。两年前,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的马永枝同学刚入学,面对需要从头开始的陌生专业、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马永枝对未来很迷茫,他来到俄语教研室,向俄语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宫磊老师吐露心声。“我们是否会被AI抢走‘饭碗’?学外语还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不只困扰魏英同学一个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1000字符的俄语翻译,人工需要1小时,而各类翻译软件只需要不到一秒钟;专业的翻译时薪大约是300元每千字,而翻译软件免费。从效率到成本,人工在机器面前似乎没有任何竞争力。”
同学们的问题一直在俄语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宫磊老师心里打转,“外语教育必须着眼未来,要尽快作出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培养能与人工智能协同共生的懂AI、跨学科、专业精的‘外语+’高水平‘数智人才’。”多年的探索和改革让西南石油大学的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
近日,一位特殊的助教走进了西南石油大学俄语修辞学的课堂,它就是智能AI助教。课程上,主讲老师杨丽新老师把“请将《沁园春·雪》翻译成俄语”的指令“喂”给AI助教,不一会儿就给出了答案。
但是智能生成离不开专业人才的“精加工”。本科2022级俄语专业的杨彩玲同学结合中俄文化差异,正在AI答案的基础之上进行完善,让《沁园春·雪》俄语表达更符合俄国本土语境,更符合“信达雅”的原则。“这种形式很好,不仅让我了解了人工智能的使用,学习了语言知识,也能更好地与AI配合完成翻译。”
杨丽新老师与记者分享道:“今年,《俄语修辞学》课程成功申报西南石油大学AI赋能新形态课程培育建设项目,还开设了石油英俄虚拟教研室,未来将更加深入地开展数智化课程建设工作。”
想要找到外语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就要“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培养既懂语言又懂能源的复合型人才。今年10月,西南石油大学俄语教研室教师集体录制的《石油科技俄语》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成为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该领域唯一的课程。上线后仅短短一个月,便收获了百余人学习报名。
该课程立足俄语知识基础,延伸到石油工程核心术语与表达,这种“语言+”模式让俄语与能源碰撞火花。这门课已经在西南石油大学线下开设十六年了,同学们反馈很好,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和老师都来蹭课。这次线下课程不仅走向了云端,还引入了AI教案、AI课件、AI助教、知识图谱等智能化功能,让学生能够沉浸到语境之中,感受石油科技与俄语交叉的魅力。
课堂评论区里,有网友评论道:“老师讲的石油专业词汇俄语表达很地道!AI教学的形式也很新颖!”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姚明淑认为,俄语学科人才培养亟需快速应对挑战,主动求变。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教学模式从工业化向智能化的变革,助力培养更多明立场、知世界、懂AI、融学科、精专业的“外语+”高水平人才。
报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221147653019348687&cdn=https%3A%2F%2Fregion-sichuan-resource&item_id=5221147653019348687&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33393227825&showmenu=false&ref_read_id=1681b9ce-fb0d-4155-b03b-fded07352fe4_1733536169313&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