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经历了5轮签约、7位嘉宾发言,一幅成都市新都区油服产业的新蓝图,展现在与会人士眼前——在国内油服企业纷纷“出海”的大背景下,新都区也敏锐地抓住了这波浪潮——以AI赋能、聚集“链主”企业、推动“油服+新能源”双轮驱动方式,加快产业集群,将“隐伏的产业线”培育成另一个产业支柱。 新都“油服产业”的春天,来了吗?
新一轮“以油兴城”,新都的底气和机遇在哪里
在签约项目中,新都区政府与西南石油大学的两项合作堪称“奠基之作”——一个是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代表以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方向;一个是共建油服及油气装备基地项目,代表油气产业由东向西的转移趋势。
AI赋能+产业转移,正是当前新都油服产业所面临的重大机遇。
先说产业转移。现场签约中,“德仕能源全球总部基地项目”引人注目。13天前,德仕集团油气增产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德仕研究院”)签约,从山东东营迁至新都。德仕(成都)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究院院长孙国说,国内油气产业正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四川天然气储量超20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川气东送”打开了石油装备产业全国市场。同时,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带来企业“出海”热潮,也让有人才优势的成都更为人瞩目。
当德仕研究院迁至成都的消息在内部传开,200多位研究人员都希望到成都来工作。此次,德仕集团在全国多个城市的考察中,最终将全球总部放到成都,就是对成都城市能级的认同。而新都,又因是西南石油大学所在地,在众多选择中脱颖而出。
再说AI赋能。据介绍,目前我国油气产业已进入“超深层、超高压、超高温”新领域,迫切需要人工智能与油气工业的深度融合。据估计,油气行业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支出,到2028年将达300亿元,“是一片广阔的蓝海”。西南石油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闵超介绍,四川头部人工智能企业中,几乎没有涉及在油气领域的AI应用。前不久,西南石油大学与华为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建“工信部根技术联合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基地”。
“与新都区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达成的”,闵超说,西南石油大学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A+”学科,在国内石油高校中排名前两位,华为盘古大模型正在应用于油气领域,两强联手,在油气产业智能化方面展开合作。新都看到了这一合作蕴含的广阔空间,进一步推进校企地合作,加强科创策源,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美国的休斯敦,中国的大庆、东营等都是‘以油兴城’而闻名,当前,在国家能源安全大背景下,油气及油服产业仍有广阔发展空间,新都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在新一轮‘以油兴城’的发展机遇中,大有可为。”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张烈辉在接受川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产业“风口”已然出现,如何顺势而为,聚沙成塔?
从南充搬迁至新都的22年间,西南石油大学为新都打上了深深的“石油基因”烙印——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环西南石油大学知识经济圈,为新都带来了近200家重点企业,其中规上企业20家,今年1-7月实现营收20.35亿元、增长13.5%——在其他一些产业板块下行的背景下,油服产业的上升势头,令新都欣喜。
从今年初起,新都油服产业“风口”加速呈现。
一方面,西南石油大学学科能力突出,“磁场”效应外溢——搭建跨国培训平台,对伊拉克、土库曼斯坦等国家政府官员及技术骨干,开展有线测井、油气田地面工程设计等专业技术培训。2023年,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0余份。以西南石油大学为核心,捷贝通、德仕等“单打冠军”纷纷将总部落在新都,几家华东的油服企业也在加盟新都的过程中。
另一方面,新都聚集产业的能级也在不断显化。园区企业中曼石油凭借顶驱钻井技术,成为唯一与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合作的民营企业。从成立之初的3人发展到目前近300人,希能能源是国内旋转导向系统的主力供应商,号称石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同时还掌握了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开发关键技术。
签约项目中,新都与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被外界看好。川庆钻探号称“复杂油气攻坚者”,年营业收入近400亿元,此番加大与新都合作,将带动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新都。 氢能“链主”企业、厚普氢能提出,可以探索将油服与氢能产业结合起来——管道加氢——开拓新的赛道。
目前,新都已经初步构建起“一校两中心一基地”油服产业格局,还希望联动油服企业聚集的广汉市,聚沙成塔,协同发展油服产业。
报道截图
报道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5341579?from=androidapp&app_id=cbgc&localTimeStamp=17247434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