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了解中国文化、政治、经济与历史,掌握一定程度汉语;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严谨学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广博的科学视野,具备创新地运用本学科理论和方法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能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及教学工作的创新型科研人才及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方向
1、矿产普查与勘探
我校矿产普查与勘探以油气地质与勘探为特色,重点开展油气资源的勘查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在现代地球科学及油气地质理论指导下,以发现和查明油气资源、实现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综合效益最优化为研究目的,综合运用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方法、地球探测技术、地球信息技术、地球化学技术以及相关工程技术,研究油气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成藏条件和形成机理,探索和认知油气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和随机性,特别是从含油气盆地分析、沉积与储层地质学、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非常规油气理论与评价等方面研究油气藏地质、经济与技术特征,开展科学有效的油气资源勘查和评价。特色研究方向为:
1)碳酸盐岩储层地质
2)油气成藏理论
3)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及评价
2、勘查地球物理
以地下不同物质间存在的物理属性差异为前提,通过对天然或人工地球物理场的观测、处理和解释,进行各种地质勘查,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下目标和过程进行探测、监测及评价。主要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地热、核物理、对地观测等方法。主要应用于固体矿产勘查、能源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环境调查、基础地质调查等领域,开展资源勘查与评价、油气藏动态评价、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特色研究方向为:
1)复杂/非常规地层岩石物理
2)地震勘探理论与方法
3)复杂/非常规油气储层测井解释方法与理论
4)油气工程测井理论与方法
5)油气井生产动态测井评价
3、油气田开发地质
油气田开发地质是随着油气田开发的级次深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质应用学科,主要研究油气藏地质与油气田开发动态耦合关系的理论与方法。以油气勘探地质、地球物理、采油气工程、油气藏工程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为基础,运用地质统计、随机建模、成像测井、示踪测试、计算机三维处理显示等手段,开展单井解释、井间油气层对比、井间油气藏属性预测等研究工作,精细研究油气藏储层地质特征及变化与油气藏生产动态、油气藏产能间关系,明确不同开发阶段油气水分布、剩余油气分布的地质主控因素,优化开发方案,主要应用于老油气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油气田高效开发与管理等。特色研究方向为:
1)油气藏精细描述
2)储层地质动态表征
3)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地质学
4、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是地质学与工程学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与地质体相关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运用地质调查、钻掘(井)、原位测井、样品测试分析、物理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和技术,开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研究工程区域稳定性和环境效应,进行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研发岩土钻掘(井)器具、钻掘(井)工艺、钻井液和钻掘(井)安全等技术;开展各类工程选址,以及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勘察、评价、设计、施工、管理等。特色研究方向为:
1)表生地质灾害评价预测与防治
2)能源与废弃物地下处置
3)石油工程防灾减灾
5、地球信息技术
地球信息是指通过各种探测技术方法获取的与地表至地球内部的组成、结构与构造、状态等相关的信息。该学科方向以地球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解释和开发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为对象。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模型对信息进行挖掘、分析、优化和融合,重建和推断地质过程及其结果,依托GIS和大型面向对象数据库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为资源勘查与开发、工程建设、地质环境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信息支撑与服务。主要研究方向有:
1)数字国土与智慧城市
2)地质环境评价与生态旅游规划
3)地质过程虚拟化仿真模拟
三、基本要求
1、基本素质要求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有活跃的学术思想、强烈的创新意识、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致力于本学科学术研究、学术发展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意愿,以及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崇尚科学的精神。本学科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球化学、遥感、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相关。因此,博士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以及在本学科较深厚的知识积淀,而且还应努力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尤其与自己主攻方向联系密切的学科,这是衡量博士生学术潜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博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懂得与他人分享新知,并具有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博士生应有严谨的学风和社会责任感。应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应弘扬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应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剽窃、不侵占他人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应发扬学术民主,正确对待学术质疑和学术批判。应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力与学术、金钱与学术的交易等行为。
2、学术素质要求
本学科博士应具有较好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基础,同时应具备较好的地质学、地球物理、石油地质勘探、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探和开发等方面的知识。熟悉本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科的前沿,熟悉地质学相关学科的知识。
博士生应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检索工具从各种文献全面、系统获取本学科领域相关研究前沿动态的能力(全面性是指文献对相关研究问题的覆盖程度,系统性为这些文献之间的关联性和完整性)。能在导师指导下对前人知识进行学习、筛选,具有批判性学习和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应拥有先进的国际视野和在服务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知识的能力。
博士生应具有对本学科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及学术思想的学术鉴别能力。主要包括: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概括、剖析能力;对其科学性、真理性、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的比较与分析能力;对相关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实验数据、推理推导、文字表述、分析方法以及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型、逻辑性、概括性、准确性等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博士生应善于发现和提出本学科前沿性问题或制约本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以及工程实际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具备创造实验条件,独立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研究资料,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并具备在本研究领域组织相关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深入了解或掌握多S技术(GIS、GPS、RS、EOS等)和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及分布式计算技术等手段,并与传统地质学研究方法相结合,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博士生必备的科研能力。
3、能力素质要求
本学科博士应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的的能力。具有运用英语口头交流、专业文献阅读以及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1、学制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业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
2、培养方式
(1)通过汉语及中国概况的学习,掌握一定程度的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政治、经济与历史。
(2)导师根据学位条例和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对每一位研究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并检查督促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科研工作、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同时,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工作科研等各方面的问题要定期检查。
(3)强化导师责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交流与共享,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
(4)导师所在学院、所、室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选题、论文工作及论文撰写、预答辩和答辩等各个环节上应积极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并起到质量监控的作用,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5)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严格学风监管与惩戒,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对学位论文作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畅通研究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研究生权益保护。
五、培养环节
1、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学科博士生必须在规定年限内最低修满16分。课程及学分分配详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2、实践环节
科研实践和实验探索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的实践环节包括:
(1)开题报告及答辩
开题报告要对选题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进行详细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开题答辩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答辩通过者可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2)学位论文答辩
留学研究生申请学位需达到以下条件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1)必须在国内外ESI分类地学类学术期刊发表为SCI收录的正刊论文2篇及以上,且所发表论文在SCI收录年度的影响因子单篇不得低于1(若相关期刊在申请答辩截止日期前尚未公布影响因子,则以上一年该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或在ESI分类下地学类的中科院JCR二区及以上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并被收录;(2)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主流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或张贴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符合《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的规定。需体现培养方案中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论文的工作量。答辩通过者可进入建议授予学位环节,答辩未通过者6个月后可进行第二次答辩。
3、学位论文
(1)文献综述报告
为培养博士研究生获取前沿知识和查阅文献的能力,培养学术鉴别能力,保证选题具有前沿性和开创性,博士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前,研究生须完成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要有详细了解。文献综述要包括课题的主要理论、方法、成果、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论文)、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是选题的立论依据,需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文献阅读量应不少于150篇(近3~5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要求占一半以上),其中至少1/3以上应为国外文献,综述全文应不少于1.0万字;技术发展研究命题,需进行文献查新,文献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国内外专利文献。
文献综述应包括的内容:①追溯所提出问题的源头,界定核心概念和关键词;②系统介绍前人研究的创新观点、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③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或工程技术难题;④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研究思路,从而形成博士学位论文的立论基础。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用英文撰写,但摘要必须翻译为中文;同时,鼓励用中文撰写。学位论文答辩要求用英文进行,鼓励用中文答辩。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其他要求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3)质量要求
导师要全面掌握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使其达到学位论文的标准。并应严格执行《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预审、预答辩制度》(西南石大研【2015】3号),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六、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1、基础理论课(6学分)
基础理论课6学分,包括公共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2、专业基础课(2学分)
专业基础课2学分,完成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相关专业方向等基本理论的培养。
3、专业必修课(2学分)
专业核心课2学分,完成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相关专业方向等基本理论的培养。
4、专业选修课(5-6学分)
专业选修课6学分,完成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相关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的培养。
附: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要求一览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 属性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Ⅰ |
Ⅱ |
基础理论课 |
L2222001 |
中国概况(China Panorama) |
全校公选课 |
48 |
3 |
√ |
|
第一学期必选 |
L2222002 |
汉语(Chinese) |
全校公选课 |
48 |
3 |
√ |
|
专业基础课 |
B0818201 |
含油气盆地构造动力学(Tectonic dynamics in oil-gas bearing basins) |
专业基础课 |
36 |
2 |
√ |
|
必选1门 |
B0818202 |
现代岩石物理学 (Advanced Rock Physics) |
专业基础课 |
36 |
2 |
√ |
|
B0818203 |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 (Design & Development of Geo Information System) |
专业基础课 |
36 |
2 |
√ |
|
专业必修课 |
B0818301 |
现代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Petroleum Exploratio) |
专业核心课 |
36 |
2 |
|
√ |
必选1门 |
B0818302 |
现代工程地质理论 (Modern Engineering Geology Theory) |
专业核心课 |
36 |
2 |
|
√ |
专业选修课 |
B0818401 |
油气地质前沿与进展 (Frontier and Process of Petroleum Geology) |
专业选修课 |
32 |
2 |
|
√ |
必选3门 |
B0818402 |
油气地质非线性研究方法 (The Application of Nanlinear-Science In Petroleum Geology) |
专业选修课 |
32 |
2 |
|
√ |
B0818403 |
油气地球物理前沿与进展 (The Leading Edge and Advance on Geophysics) |
专业选修课 |
32 |
2 |
|
√ |
B0818404 |
地球物理正反演理论及应用 (Forward-Inversion Theory in Geophys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
专业选修课 |
32 |
2 |
|
√ |
B0818405 |
地质工程前沿与进展 (Frontier and Process in Geological Engineering) |
专业选修课 |
16 |
1 |
|
√ |
B0818406 |
地质建模与数值分析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
专业选修课 |
32 |
2 |
|
√ |
必修环节 |
|
文献综述 |
|
|
|
|
|
学院考核 |